雨伞运动五周年:回顾之必要,连结之必要评论

雨伞运动五周年:回顾之必要,连结之必要

历史不单是客观的纪录,历史也是有论点和方法的。书写伞运历史,也是对反修例运动论述的反思,更是整理多年来香港社会抗争运动的思想更迭。

伞运关键词书写笔记(六):从伞运到反修例,“升级”的万千可能

今次运动在各个场域发生的更广义的“社会动员”,和五年前相比有哪些突破?它又在什么意义上延续、丰富了“升级”的意涵?

伞运关键词书写笔记(五):普通人的政治能动性

为何在刚刚过去的六月中,“左胶”和“勇武”的对决不再出现?

伞运关键词书写笔记(四):“伞落社区”,民主的后方还是前线?

如果“社区工作”无法配合选举工程或进入主流政治,是否还有意义?进一步说,“社区工作”与民主运动的关系如何?衡量“社区工作”价值的标准是什么⋯⋯伞后若要重新思考基层如何发轫民主的力量,便需要回答这些问题。

伞运关键词书写笔记(三):再访“本土”,劳苦大众能否"谱"出文化自信?

对左翼本土论述来说,若期冀泛民能拥抱本土,除了认同劳苦大众为“受压迫的祖先”,亦需要积极反思,在新的地缘政治条件下,是否需要重写,甚至放弃“香港助中国走向世界”这样一个已经陈旧的神话。

伞运关键词书写笔记(一):假如雨伞是失败的,为何有必要重启记忆?

梳理关键词的作用在于提供了一种书写社会史的方法。

伞运关键词书写笔记(二):“拆大台”——从自发群众到多元领袖

“拆大台”精神作为伞运遗产,其影响是否能走出占领区,关键在于它能否能有机地完成在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