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伞运关键词书写笔记(五):普通人的政治能动性

为何在刚刚过去的六月中,“左胶”和“勇武”的对决不再出现?

李祖乔的工作使我们得以还原在香港的政治话语以及社会运动论述中,“左胶vs. 勇武”它们如何被提出,用来批评什么、指向何种期冀。

李祖乔的工作使我们得以还原在香港的政治话语以及社会运动论述中,“左胶vs. 勇武”它们如何被提出,用来批评什么、指向何种期冀。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马天池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9-06-30

#伞运关键词书写笔记#逃犯条例#马天池#雨伞运动#香港

【编者按】2019年是香港雨伞运动5周年,香港本地文化研究学者许宝强发起一场持续9个月的“伞运关键词计划”,希望用“关键词”的方式书写这段社会史,并将邀请关注伞运的学者、律师、社运人士与公众人士一起读书与讨论。端传媒纪录每月一场的讲座关键词、发言人的思考及与公众的对谈内容。我们邀请诸位读者一起,纪念和反思。本次是第4期,讲座笔记共持续9个月,敬请关注。

整理遗产——不论是私人物品还是公共事件——多少是件需要在平静中潜心完成的事。五月尾,伞运关键词请到李祖乔(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候选人),以“左胶vs.勇武”为题,重温这一对在伞后的香港社运文化中常被简单视为对立、甚至无需多谈的冤家,系列讲座也跨入了后半场。只是,没有人想到,香港会迎来一个满城风雨的六月。

以雨伞经验为基底的讲座,不可能预示这场“反送中”的风暴。然而,如果忽视躁动的当下去谈论五年前运动的遗产,也是浪费了发扬这份遗产的时机。这篇笔记在梳理讲座的同时,也期待从两次运动的互相映照中,找到更多线索。

雨伞和“反送中”都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动员,但区别也很明显。前者关于承诺中的未来如何兑现,因而有路线之争;后者则被广泛理解为香港是否能保住自身“基本盘”的抗争,因此有统一目标。前者的分歧,也因此远大于后者。

“左胶vs. 勇武”常常被认为是伞运矛盾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它指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行动方式和运动身份认同,背后是壁垒分明的社运阵营和被脸谱化的参与者。问题是,如果真的存在这样根深蒂固的不同,何以在刚刚过去的六月中,“左胶”和“勇武”的对决不再出现?这是运动目的本身的差异不能完全解释的。需要细究的,或许是将二者彻底对立的思路本身。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