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广场

伞运关键词书写笔记(一):假如雨伞是失败的,为何有必要重启记忆?

梳理关键词的作用在于提供了一种书写社会史的方法。

2014年10月28日,雨伞运动金钟现场,参加者一齐举起雨伞。

2014年10月28日,雨伞运动金钟现场,参加者一齐举起雨伞。摄:Paula Bronstein/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马天池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9-02-20

#伞运关键词书写笔记#马天池#伞运周年#雨伞运动#香港

【编者按】2019年是香港雨伞运动5周年,香港本地文化研究学者许宝强发起一场持续9个月的“伞运关键词计划”,希望用“关键词”的方式书写这段社会史,并将邀请关注伞运的学者、律师、社运人士与公众人士一起读书与讨论。端传媒纪录每月一场的讲座关键词、发言人的思考及与公众的对谈内容,希望也能邀请诸位读者加入——对这场运动的记忆、定义、拆解及反思,让我们一起进行。本文为第1期,讲座笔记将持续9个月,敬请关注。

一月末星期六的夜晚,香港铜锣湾富德楼的13层坐满了人。讲者短暂的分享过后,是在场听众90分钟的互动和交锋。这场名为“于5周年之际书写2014的历史”的讲座,也拉开了“香港雨伞运动关键词计划”系列活动的序幕。主讲许宝强(“流动共学课室”执委,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是该计划的组织者。今年,他每月会在“流动共学”邀请不同嘉宾,聚焦一个在雨伞中出现的“关键词”,以此回顾这场在许多人生命中留下了历史刻度,却也正悄然从记忆中滑出的运动。

“拆大台”、“我要真普选”、“商议式民主”、“命运自主”、“勇武”、“左胶”……这些词语在五年前的运动中,是如何产生、使用的?在伞运过后五年的此时此刻,为什么要用“关键词”的形式纪念它?重拾曾鼓舞人心,却也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阴影的伞运经验,还能掀起多少波澜?本月起,端传媒将跟进一月一度的“关键词计划”,以系列笔记的形式和读者重温伞运。

为伞运补写“遗言”

“关键词”系列讲座的对话对象,是那些觉得雨伞“失败”,甚至因此感到灰心的人。

分享伊始,许宝强便开宗明义地谈到,“关键词”系列讲座的对话对象,是那些觉得雨伞“失败”,甚至因此感到灰心的人。如果说诸多运动的亲历者觉得雨伞“不堪回首”,他通过“关键词”计划以及近年的书写试图维护的,则是一种“念念不忘”的态度。

在许宝强看来,雨伞运动是一个留有“遗产”,却没有写足“遗言”的事件——参与运动的经历固然宝贵,但若缺少一套词语系统的辅助,那些虽然零散,却也曾经清晰的经验将难以被人们捕捉,甚至被忘记。(注2)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