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专访马若德(麦克法夸尔):文革是毛对自己和中共体制的颠覆吗?大陆

【重温】专访马若德(麦克法夸尔):文革是毛对自己和中共体制的颠覆吗?

这位文革研究权威说,文革印证了毛泽东那句“物极必反”,浸淫中国历史和政治数十年,他看见了怎样的“B面”意义?

徐贲:“文革道歉”必须先清除“文革基因”

“文革基因”的残存,不仅让忏悔者仍然享受某种保护,还让他们不充分的忏悔暗中继续为“文革”辩解。

五十年文革记忆,如何检视后文革时代的政治文化?

文革结束后的这四十年,中国社会剧烈变迁。人们回忆、观照、反思这段历史,真切折射出其所处的政治文化现实。

李振盛:我曾欢呼文革,直到它张开血盆大口

将两万张“反动”文革底片藏在地板下数十年的李振盛说自己是“一心一意”的,当造反派是,拍“坏”照片是,道歉是,反思是,不入党是,爱国也是。

文革实名刀笔有几支?

宣传机器可不只会唱赞歌,弄权、斗争的手段在一篇篇文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运笔如刀,杀人不见血。

文化大革命,五十周年后的记忆战场

人们如何才配得上自己所经历的苦难?如何防止文革“借尸还魂”?除了彻底的反思和追问,没有更好的答案。

新疆戈壁“大字报” 五十年后让他们想起什么?

新疆戈壁为纸,木棍铁锹为笔,文革狂热中凿出的口号,如今万米高空仍可见,然而历史在人心刻下多深?

“反文革第一人”刘文辉之弟刘文忠:我的一生,揹负着哥哥的灵魂在行走(下)

刘文忠在为哥哥写的书的自序中写到:他以死来证明‘毛政权下有义士’。刘文忠希望,哥哥的思想可以得到平反,哥哥的墓碑将来能树立在上海文化广场。

安徒:文革香江.梦魇中国

港版文革一直没有被严肃的反思和清理,创伤愈往深处埋,就愈发把文革引起的神秘恐慌放大,梦魇挥之不去。

在文学上,香港拒绝了文革,得到了什么?

与其他华文地区不同的思维,受外语影响的中文书写⋯⋯中港文化多年的隔阂,造就了今天香港文学各具个性的面貌。

无法被删帖的文革真相:《人民日报》十年元旦头版解码

文革在今天被刻意回避,而历史上的《人民日报》却是官方留存的资料。疯狂、荒诞、斗争、阴谋都有迹可循。

文革囚禁中的精靈

在焦虑的时代里,我们总会听到许许多多的大论述。在那些论述里,历史是无用深究的教训,其作用仅在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或是既劝且胁的呼吁我们要行动。

“反文革第一人”刘文辉之弟刘文忠:我的一生,揹负着哥哥的灵魂在行走(上)

55岁时刘文忠第一次读到《古拉格群岛》,泪流满面,哥哥刘文辉在文革十年中被残杀前后的种种从此缠绕不去,驱他拖著病腿,踏上追寻之路。

文革八问(上):为什么发生,为什么蔓延,为什么失败

历史不只是“发生了什么”的知识,更是“为什么会发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经充分反思,会在当下不断延续、回响。

徐贲:文革后四十年间的“独裁者学习曲线”

后极权统治和消费主义结合,把人们引入一个“天鹅绒监狱”:这里有冰箱彩电汽车,安逸舒适,但是没有政治自由,没有真正的多元和差异。

文革八问(下):谁更暴力,谁的文革,谁要沉默

1996年以后,文革话题从简化与否定,变成了虚化与回避,“回避、不理、不想,就不存在了吗?历史是永远存在的”。

台湾报纸上的红卫兵:“妖风起处,红头苍蝇”

文革十年间,台湾舆论是如何报导的?失守大陆的国民党政府,在抓住机会攻击红色政权,还是真心为这场人祸痛心疾首?

文革第一个冬天的血色浪漫

人们都曾充当文革的社会基础,却少有人反省自己当时的所为和不为,更少崇敬和怀念在其中反抗和为此付出代价的人。

《再见中国》:港英时代首部政治禁片,曾在台湾白色恐怖中拍摄文革

拍摄文革中国青年逃亡到香港的《再见中国》,是首部港英禁片。审查背后的政治计算和官僚画地为牢,一直阴魂不散。

文革在香港中学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中史教师告诉你

何以香港学生给人印象就是不谙历史?63年前的报告仍是今日文史教学的基础?本土思潮兴起与中史课程编排有哪些关系?

“文革写作组”漫游指南

有一批化名的舆论团队,他们多以文学、戏剧中的人物为攻击对象,在外围为文革造势,这些化名本身意涵也极为丰富。

专访麦克法夸尔:文革是毛对自己和中共体制的颠覆吗?

这位文革研究权威说,文革印证了毛泽东那句“物极必反”,浸淫中国历史和政治数十年,他看见了怎样的“B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