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花学运十周年台湾深度

走入体制后,学运领袖林飞帆:后太阳花世代“想要一个新的政治认同”

但这一次,年轻世代想要一个新的政治认同,或许代表一种反叛、一种叛逆的精神或潮流。

林飞帆。摄:陈焯煇/端传媒

林飞帆。摄:陈焯煇/端传媒

端传媒记者 章凯闳 许伯崧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4-03-26

#太阳花十周年#318运动#公民社会#占领立法院#太阳花学运#林飞帆

【编者按】2014年3月18日晚间,一群不满国民党立委张庆忠以30秒通过“两岸服贸协议”的学生及公民团体,冲进立法院瘫痪议事,并展开为期24日的公民运动,台湾社会也因著这种全面性的运动受到剧烈摇晃,那股盘据街道对峙的余热,依旧弥漫至今。

一念之变,十年之途,当年的运动者如今有著截然不同的际遇,各自走出不同的人生,台湾政治版块在太阳花学运后亦面临重组洗牌,公民社会随之兴起、茁壮与健步迈前,持续在后太阳花时代吹拂台湾社会。如果记忆有期,十年之后,你还记得哪些?如果记忆无法抹消,参与者又如何与其相伴?端传媒将自3月13日起,刊载太阳花学运十周年系列文章及特制页面,向著记忆的碎片发出回声。

3月18日晚间,台北的济南路上重现十年前的历史场景。数百名群众集结立法院周边,额头绑上黄色的布条、上头印有“国民党不倒 台湾不会好”的黑字,手持象征运动的太阳花。十年前的这晚,与其他学运领袖一同带领群众冲进立法院的林飞帆,再一次地站上台前,出席这场太阳花学运的十周年晚会

接下前一位宣讲者的麦克风,甫上台的林飞帆脑袋一片空白,支吾数秒后,说出口的话是先向台下的群众道歉:他说的对不起,是向过去十年身负创伤的参与者道歉,也是向对政治失望的人道歉。

相较十年前站在议场主席台上坚定宣讲的林飞帆,这晚台上的他显得百感交集。在不到五分钟的短讲中,他时而要台下的参与者,为十年前的运动成果给自己一个掌声,时而激昂地喊出“台湾人的命运,我们要自己决定”,这一份带有歉疚、喜悦与政治激情的致词,乘载了林飞帆十年来所背负的投射与标签——这场占领国会行动,成为台湾近代史上的的公民不服从运动,也冲击了香港的雨伞运动,但林飞帆无心也无愿纪念。

在十周年晚会后两日,现任民进党智库、新境界文教基金会董事的他告诉端传媒,他没有什么纪念318的仪式,忆起这段运动经历让他 PTSD 发作,“对我来讲,那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学运领袖”成为媒体锚定林飞帆的关键字,但对他自己来说,他清清楚楚明白,自己仅是这场运动的“工具”,而延续24天的抗争就是他将自己工具化的过程。太阳花学运汇聚了一个社会对政治的不满,从民主程序、中国因素到自由贸易,25岁的他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被批评过渡英雄主义、骂他占尽运动的光环,“有人喜欢我、也有人不喜欢我,但无论如何,我都得去承担这个结果。”

2019年加入民进党担任副秘书长一职,讥讽与批判也跟著如影随形,当体制外的运动者进入了体制,这样的不谅解也许伴随著是更大的期待与更大的失落。

如今,当上一个20世代从街头抗争进入了体制,他怎么看新一批的20世代?当年轻世代对执政的民进党已感不耐,政治认同也不再稳固依附在民进党身上后,25岁的年轻人又要如何接受“中国威胁”这一大套叙事?有什么是他25岁没想过,35岁才理解的?面对执政党在内政议题推展的困境,十年前的林飞帆会接受吗?以下是端传媒与林飞帆的对谈全文。

2014年3月19日,台北,示威者占领台湾立法院。
2014年3月19日,台北,示威者占领台湾立法院。摄:Ashley Pon/Getty Images

新世代的政治转向

端传媒(下称端):太阳花学运改变了台湾的政治环境,反中浪潮催化出新的选民结构。当时的二十世代成为新一批的民进党支持者,在2016年、2020年总统大选支持蔡英文;作为学运领袖,你也在这段期间加入民进党内。可是10年之后,我们看到新的二十世代(20-29岁青年)对民进党的支持度下跌,大幅转向支持民众党,你怎么看待新世代的政治转向?

林飞帆(下称林):过去十年下来,新一代年轻人对政治的普遍感受,我认为可能落入一种套套逻辑。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