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寻找小津安二郎:或许总有一两次,他是醉倒于漆黑的隧道中

连结起小津,可就是日本美学说的“余白”。表面白色单纯中,深含一种丰富、回味,如同每次看完电影,都很想立刻去吃一口茶泡饭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图片来源:Nippon Communications Foundation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图片来源:Nippon Communications Foundation

特约撰稿人 李照兴 发自东京

刊登于 2023-12-12

#小津安二郎#日本电影

今年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1903.12.12-1963.12.12)诞生120周年,又是他逝世60周年,全球各地都有不同回顾及策展,纪念这位出生和逝世日期都刚好为12月12日的大师。在文化和电影界带起的氛围,真俨如小津安二郎之年,像是说如果不懂小津,便不配谈日本和电影。

在日本,刚过去的东京电影节放映了小津多部4k修复作品,又有年轻导演翻拍他的作品成为新系列,强调薪火相传之意,可见日本对这位大师中的大师之重视。而其实小津在整个国际影坛的地位也自非比寻常,几十年来不同评鉴准则下,均被全球公认为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其代表作《东京物语》(1953)经常入选有史以来世界最经典十大电影。2012年权威电影杂志《Sight & Sound》面向全球电影导演进行的投票调查中,《东京物语》更位列世界电影名作第一位。

虽然世界距离小津活跃的年代,已经过了仿佛无数轮回,但时至今日,无论他镜头下对日本传统文化及美学的展现,还是平凡故事中带出的普世共鸣,均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电影人作品中持续呈现回响。其中著名的,要数德国导演Wim Wenders,台湾侯孝贤,以及日本的小津后继者是枝裕和。

Wim Wenders固然于1985年专门到日本拍摄《寻找小津》,向其致敬;时隔四十载,其最新作品,在东京摄制的《Perfect Days》,今年在康城(坎城,戛纳))获最佳男演员奖的这部,也带著全然的小津气味。至于是枝裕和,作为今日日本电影界代表人物,更住进小津当年长期居住的茅崎馆同一房间,进行创作。

在日本,小津的起居和创作是以镰仓及相模湾作为基地,他身后那只刻上“无”字的墓碑,也安躺于此。小津离开这世界六十载,笔者走访神奈川这一隅,亲历他走过的洞穴,拍过的场景,混过的花街,住过的旅馆,以至发掘他爱过的人,试为重组这大师的拼图添上时空交错的一笔。

等车人站在月台边,可以想像,接下去就是一个白衣飘在晾衣绳上的空镜头。

 如果不看墓碑位置图示,也许都能找到小津之墓,因为今年来扫墓的人多,“无”的旁边是讽刺地好多“有”。摄影:李照兴
如果不看墓碑位置图示,也许都能找到小津之墓,因为今年来扫墓的人多,“无”的旁边是讽刺地好多“有”。摄影:李照兴

湘南style

东京去镰仓其实不远,一小时多一点便抵达。每逢假日,游客拖男带女,从这著名的旧车站转搭江之岛沿海小火车。游客们视乎年龄,目的地有异:年青打卡一族,镰仓高校前车站有落,等待人少而火车刚好驶过交通口的一刻,来拍下那同样著名的《SLAM DUNK》画面;年长一些的,就一身old school打扮,到海滨拉拉风,这里简直是vintage 风的海角天堂。

像我这样的旅人比较少,在繁忙的镰仓站之前一个站,北镰仓站,就下车。那小津常到的月台如今当然有了翻新,但庆幸仍保留老电影中简单露天不设防。等车人站月台边,可以想像,接下去就是一个白衣飘在晾衣绳上的空镜头。

像和12有缘,今年12月12日,是导演出生120周年,世界各地全年铺天盖地有他的电影回顾和纪念展。自圆觉寺(円觉寺)内往灵墓的指引,变得清晰易走,不需再停下暂借问。来往东京与镰仓之间,甚或只是去往相模湾时路过,时间不赶的话,都可以上来走走,像探望一个老朋友。这说的,自然就是小津安二郎之墓。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