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尋找小津安二郎:或許總有一兩次,他是醉倒於漆黑的隧道中

連結起小津,可就是日本美學說的「餘白」。表面白色單純中,深含一種豐富、回味,如同每次看完電影,都很想立刻去吃一口茶泡飯

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圖片來源:Nippon Communications Foundation

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圖片來源:Nippon Communications Foundation

特約撰稿人 李照興 發自東京

刊登於 2023-12-12

#小津安二郎#日本電影

今年是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1903.12.12-1963.12.12)誕生120週年,又是他逝世60週年,全球各地都有不同回顧及策展,紀念這位出生和逝世日期都剛好為12月12日的大師。在文化和電影界帶起的氛圍,真儼如小津安二郎之年,像是說如果不懂小津,便不配談日本和電影。

在日本,剛過去的東京電影節放映了小津多部4k修復作品,又有年輕導演翻拍他的作品成為新系列,強調薪火相傳之意,可見日本對這位大師中的大師之重視。而其實小津在整個國際影壇的地位也自非比尋常,幾十年來不同評鑑準則下,均被全球公認為最偉大的導演之一。其代表作《東京物語》(1953)經常入選有史以來世界最經典十大電影。2012年權威電影雜誌《Sight & Sound》面向全球電影導演進行的投票調查中,《東京物語》更位列世界電影名作第一位。

雖然世界距離小津活躍的年代,已經過了彷彿無數輪迴,但時至今日,無論他鏡頭下對日本傳統文化及美學的展現,還是平凡故事中帶出的普世共鳴,均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電影人作品中持續呈現迴響。其中著名的,要數德國導演Wim Wenders,台灣侯孝賢,以及日本的小津後繼者是枝裕和。

Wim Wenders固然於1985年專門到日本拍攝《尋找小津》,向其致敬;時隔四十載,其最新作品,在東京攝製的《Perfect Days》,今年在康城(坎城,戛納))獲最佳男演員獎的這部,也帶著全然的小津氣味。至於是枝裕和,作為今日日本電影界代表人物,更住進小津當年長期居住的茅崎館同一房間,進行創作。

在日本,小津的起居和創作是以鎌倉及相模灣作為基地,他身後那隻刻上「無」字的墓碑,也安躺於此。小津離開這世界六十載,筆者走訪神奈川這一隅,親歷他走過的洞穴,拍過的場景,混過的花街,住過的旅館,以至發掘他愛過的人,試為重組這大師的拼圖添上時空交錯的一筆。

等車人站在月台邊,可以想像,接下去就是一個白衣飄在晾衣繩上的空鏡頭。

 如果不看墓碑位置圖示,也許都能找到小津之墓,因為今年來掃墓的人多,「無」的旁邊是諷刺地好多「有」。攝影:李照興
如果不看墓碑位置圖示,也許都能找到小津之墓,因為今年來掃墓的人多,「無」的旁邊是諷刺地好多「有」。攝影:李照興

湘南style

東京去鎌倉其實不遠,一小時多一點便抵達。每逢假日,遊客拖男帶女,從這著名的舊車站轉搭江之島沿海小火車。遊客們視乎年齡,目的地有異:年青打卡一族,鎌倉高校前車站有落,等待人少而火車剛好駛過交通口的一刻,來拍下那同樣著名的《SLAM DUNK》畫面;年長一些的,就一身old school打扮,到海濱拉拉風,這裡簡直是vintage 風的海角天堂。

像我這樣的旅人比較少,在繁忙的鎌倉站之前一個站,北鎌倉站,就下車。那小津常到的月台如今當然有了翻新,但慶幸仍保留老電影中簡單露天不設防。等車人站月台邊,可以想像,接下去就是一個白衣飄在晾衣繩上的空鏡頭。

像和12有緣,今年12月12日,是導演出生120週年,世界各地全年鋪天蓋地有他的電影回顧和紀念展。自圓覺寺(円覺寺)內往靈墓的指引,變得清晰易走,不需再停下暫借問。來往東京與鎌倉之間,甚或只是去往相模灣時路過,時間不趕的話,都可以上來走走,像探望一個老朋友。這說的,自然就是小津安二郎之墓。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