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深度

“人社班”陆续停招之后,台湾高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何以为继?

“人社班是培养人文及社会科学人才的途径之一,并非唯一途径。即使没有人社班,一样可以给学生得到很好的学习。”

中山女高内的“人社班”。

中山女高内的“人社班”。摄:陈焯煇/端传媒

端传媒实习记者 陈禹蓁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3-04-26

#人社班#高中生#社会科学

(端传媒实习记者 陈禹蓁 发自台北)

周三午后,六位学生一排划开、齐坐在电脑教室操作电脑,闷热潮湿的下午并没有慢下她们手边的动作:手握滑鼠、浏览前一个礼拜拍摄的访谈影片,在键盘间敲打、修改文件的同时,她们一面和邻座同学或是老师交头接耳,讨论执行上的各种细节。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即将在5月底举行的“专题研究”成果发表会做准备。

这群高中生的研究对象是台北市文化局登录的历史建筑、台北市第二座垃圾焚化厂——龙口町尘芥烧却场,“虽然龙口町尘芥烧却场已经进入都更阶段、不过我们还是觉得有很多可以做!”学生向记者分享,为了了解龙口町尘芥烧却场空间利用的可能,她们上礼拜采访了室内设计师,讨论老建筑得以重生、自给自足的作法。

锁定这个在日治时期承载全市垃圾处理需求的遗迹,这群未满18的青少女不只要把研究写成论文,还要拍成纪录片。

同样的时间,还有四间教室在进行相同的活动,学生依照专题研究的科目分班、与各科老师(国文、英文、历史、地理、公民)分班讨论,她们大部分已经进入资料分析和整理的阶段、有些学生拿著平板与老师讨论这次文本分析的重点,也有组别打开Google表单和老师讨论从问卷收集到的资料。

一组关心身心障碍者就业辅导的同学直接在讨论时间打起电话,三个女生相继与电话那头的承办人接话,虽然年轻,她们的语气没有太多的不确定或羞涩,向电话的那端说道:“我们想了解身障者相关辅导以及身心障碍团体和公益组织的合作关系,关于如何帮助身障者就业?⋯⋯有无合适的受访者可以让我们访问?”

这是中山女高人文及社会科学资优班(下称人社班)高二学生“专题研究”课程时的场景。人社班是2003年由台湾教育部推动“高中生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人才培育计划”成立,计划初期有建中、北一女、中山女高等学校加入,20年来已经在全台播下成果,吸引各县市高中加入,据最新一期(2022年9月至2024年9月)计划申请名单,共有12所学校参与。

“计划也希望人社班让人文社会科学在高中教育形成一个典范,让同个学校的老师们知道,原来人文社会科学可以这样教!”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人社班计划主持人也是创办推手之一的陈志柔说明,人社班成立的目的是源于破除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刻板印象,避免让学生误以为它只是纯然的背诵科目,吸引更多对此行有兴趣的基础研究人才。为了让更多人“正确地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人社班计划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高中扎根,培育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术研究人才。与此同时,“计划也希望人社班让人文社会科学在高中教育形成一个典范,让同个学校的老师们知道,原来人文社会科学可以这样教!”

中山女高内的“人社班”。
中山女高内的“人社班”。 摄:陈焯𪸩/端传媒

人社班的课程主要由“人文社会科学导论”、“经典阅读”、“专题研究”组成,计划分由各区子计划运作,引介大学教授及研究生进入高中开设人文社科领域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导论”为大学教授针对历史、政治、社会、心理、经济等不同学科进行讲座;“经典阅读”则是由大学博士生选择该领域经典阅读作品,并以小班方式带领学生阅读与讨论;“专题研究”是建立在先前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了解,进一步对生活世界提出疑惑、从而找出解答。

在高一的“经典阅读”课程,学生以9至10人为单位学习“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基础科目,历史学授课教师让学生们将座位围成一个圈,以问答方式和学生一起阅读、讨论文本。像是大学、研究所的研讨会(seminar)课程,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推进文本阅读、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心理学课堂则是先由学生分组上台报告文本、指出自己阅读文本的疑问,再由台下的同学及老师给予回馈。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