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班”陆续停招之后,台湾高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何以为继?

“人社班是培养人文及社会科学人才的途径之一,并非唯一途径。即使没有人社班,一样可以给学生得到很好的学习。”
中山女高内的“人社班”。
台湾 教育

(端传媒实习记者 陈禹蓁 发自台北)

周三午后,六位学生一排划开、齐坐在电脑教室操作电脑,闷热潮湿的下午并没有慢下她们手边的动作:手握滑鼠、浏览前一个礼拜拍摄的访谈影片,在键盘间敲打、修改文件的同时,她们一面和邻座同学或是老师交头接耳,讨论执行上的各种细节。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即将在5月底举行的“专题研究”成果发表会做准备。

这群高中生的研究对象是台北市文化局登录的历史建筑、台北市第二座垃圾焚化厂——龙口町尘芥烧却场,“虽然龙口町尘芥烧却场已经进入都更阶段、不过我们还是觉得有很多可以做!”学生向记者分享,为了了解龙口町尘芥烧却场空间利用的可能,她们上礼拜采访了室内设计师,讨论老建筑得以重生、自给自足的作法。

锁定这个在日治时期承载全市垃圾处理需求的遗迹,这群未满18的青少女不只要把研究写成论文,还要拍成纪录片。

同样的时间,还有四间教室在进行相同的活动,学生依照专题研究的科目分班、与各科老师(国文、英文、历史、地理、公民)分班讨论,她们大部分已经进入资料分析和整理的阶段、有些学生拿著平板与老师讨论这次文本分析的重点,也有组别打开Google表单和老师讨论从问卷收集到的资料。

一组关心身心障碍者就业辅导的同学直接在讨论时间打起电话,三个女生相继与电话那头的承办人接话,虽然年轻,她们的语气没有太多的不确定或羞涩,向电话的那端说道:“我们想了解身障者相关辅导以及身心障碍团体和公益组织的合作关系,关于如何帮助身障者就业?⋯⋯有无合适的受访者可以让我们访问?”

这是中山女高人文及社会科学资优班(下称人社班)高二学生“专题研究”课程时的场景。人社班是2003年由台湾教育部推动“高中生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人才培育计划”成立,计划初期有建中、北一女、中山女高等学校加入,20年来已经在全台播下成果,吸引各县市高中加入,据最新一期(2022年9月至2024年9月)计划申请名单,共有12所学校参与。

“计划也希望人社班让人文社会科学在高中教育形成一个典范,让同个学校的老师们知道,原来人文社会科学可以这样教!”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人社班计划主持人也是创办推手之一的陈志柔说明,人社班成立的目的是源于破除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刻板印象,避免让学生误以为它只是纯然的背诵科目,吸引更多对此行有兴趣的基础研究人才。为了让更多人“正确地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人社班计划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高中扎根,培育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术研究人才。与此同时,“计划也希望人社班让人文社会科学在高中教育形成一个典范,让同个学校的老师们知道,原来人文社会科学可以这样教!”

中山女高内的“人社班”。
中山女高内的“人社班”。

人社班的课程主要由“人文社会科学导论”、“经典阅读”、“专题研究”组成,计划分由各区子计划运作,引介大学教授及研究生进入高中开设人文社科领域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导论”为大学教授针对历史、政治、社会、心理、经济等不同学科进行讲座;“经典阅读”则是由大学博士生选择该领域经典阅读作品,并以小班方式带领学生阅读与讨论;“专题研究”是建立在先前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了解,进一步对生活世界提出疑惑、从而找出解答。

在高一的“经典阅读”课程,学生以9至10人为单位学习“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基础科目,历史学授课教师让学生们将座位围成一个圈,以问答方式和学生一起阅读、讨论文本。像是大学、研究所的研讨会(seminar)课程,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推进文本阅读、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心理学课堂则是先由学生分组上台报告文本、指出自己阅读文本的疑问,再由台下的同学及老师给予回馈。

为了培育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人才而成立的人社班,实际的效果也多少呼应了成立的宗旨。据中研院社会所的人社班追踪问卷,2018年有意愿选读“社会及行为科学”学门学生的比例,较非人社班学生多了7%;问卷也追踪了在2012年至2015年就读人社班的大学选读学门状况:就这三年就读人社班的学生而言,大学选读人文学门最多(28%)、社会及行为科学学门(23%)次之。问卷询问:“就读人社班,是否影响你选填大学志愿时填写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系?”有45%的学生回答“影响很大”,显示人社班不仅有培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的直接效果,更间接导引学生的科系选择。

然而自2023年9月起,中山女高将成为台北市仅存一所持续招收人社班学生的学校。由于选择报考人社班学生人数下降、教师指导学生专题不堪负荷,外加108课纲等因素交相叠,北一女自2022年9月开始不再招生,建中则在去(2022)年底抛出震撼弹,宣布于2023年9月停招。“元老级”参与者相继退出引起众声喧哗,有人忧心旨在向下扎根的人社班停招后,人文社会科学会不会失了根?在人社班资源不再挹注在校内情况下,是否让学生失去了多元探索和领略人文社科知识的机会。

人文社会科学的扎根教育究竟面临了什么挑战?放眼未来,落地在高中端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该如何执行?

建中的校园。
建中的校园。

实用主义当道,职涯发展作为优先考量

“人社班的课程是额外的,相对于普通班学生要花多余的时间上课和实作,但是对学生来说现阶段又没有那么大的帮助。”

尽管“高中生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人才培育计划”立意良善,当计划实施在教学现场,难免有理想落地现实的擦撞。

受到少子化等原因冲击,许多学校面临报考人数下降、以及入班后学生又转出的情况。早在2016年,各县市办有人社班的学校就传出报考人数低、招生招不满的情形。就算高一入班,也有学生因为人社班课程与职涯发展方向不符而离开,Janet的儿子即是一例。

Janet的儿子2020年进入板桥中学语文资优班就读(编按:语资班也是“高中生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人才培育计划”补助项目之一),她的孩子富有学习热情,对文理科皆有兴趣:“高一就在看盘研究股票,用模拟软体做虚拟货币交易,对科技应用也有兴趣。”有一阵子孩子对哲学有很大热情,LINE头贴以台大哲学系当背景。会在高二时产生转班念头、并付诸实践的部分原因是现实因素:“男生读理组在科技业的机会可能比较多。”

“读文组如果待遇要好,要走法律会计那类实用科系,但是没兴趣,想读的只有哲学,”Janet的儿子察觉社会整体氛围对文组的学生并没有那么友善,让原本就不排斥理工的他选择转出,选择至教学科目更能符合理工科系采计科目的班级。转出的学生人数并非少数,Janet的儿子高一入学时班上有29位同学,几乎达到30人的最高人数限制,但高一结束、学生转出了9到10位。

现在是大一新鲜人、高中是北一女人社班的薛砚伦回忆高中情景,“记得上一届的学姊,运动会比大队接力时每个人都要跑两棒。”薛砚伦人社班的直属学姊因为目标是自然组科系,和Janet的儿子相同,为了考试的准备而在高二转出,人社班的课程并无法满足她的需求。

为此,建中、北一女及中山女高在2019年改变人社班运作规则,从集中班变为分散班:人社班学生不再聚集在同一个班级上课,而是利用周三下午的时间集合上课、做专题研究。

这样的优点是学生可以打破过往限制,学生不再因为志愿科系考科需求而转出人社班,学生平常留在自己的班级,只有周三下午同聚一堂修习人社班必修课程。

薛砚伦是北一女分散式班级第一届学生,在高中三年来仅有两位学生未留在人社班继续学习。

不过分散班的运作也不一定能保住学生:政大民族系一年级生、建中人社班分散式第一届的侯又豪说:“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差不多有30个同学,到了高二,剩下16个。”侯又豪从旁观察到,“也许他们觉得花了太多时间、或不符合期待吧,人社班的课程是额外的,相对于普通班学生要花多余的时间上课和实作,但是对学生来说现阶段又没有那么大的帮助。”

“现阶段能有多少帮助”是考量现实环境而做出的选择,反观数理资优班,招生不满、或学生转班的情况相对罕见。中山女高特教组组长陈亭甄指出:“就读数理资优班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国中就是(数理)资优班、参加科展竞赛,学生比较确定自己对数理方面是有兴趣的。”

陈亭甄观察,相较于数资班学生志向明确,有些人社班学生可能喜欢人文社会科学、但也对数理有兴趣,需要和辅导老师针对生涯发展讨论。

中山女高黄琪老师。
中山女高黄琪老师。

燃烧使命感与热情:第一线教师的挑战

“我希望学生可以透过接触他人、温柔地对待他人,然后有能力让别人更好、同时让自己变得更好。”

人文与社会科学重视思辨、学习的过程仰赖与他人互动,人数减少师生之间的学习效果也随之递减。学校以“分散班”回应生源的问题。

然而挑战尾随在后,中山女高人社班召集人、国文老师黄琪坦言“班级经营”是分散班最大的挑战:因为学生散置在各个班级,如果召集人有事传达或需要和学生讨论,会有一定的难度。

分散班带来的第一个改变是老师与学生的联系方式。教师与学生的联络不再是面对面的接触交流、而是LINE的讯息或一通电话,缺少实际的相处与交流,也导致消息传递或培养感情的速度和温度不如以往。

为了凝聚班级向心力以及让学生有更多实际接触社会的机会,她和陈亭甄额外挪出空档,创造师生和学生相聚的场合。

两人利用午休时间,和学生讨论校外采访或偏乡服务活动,想办法制造学生之间的互动。他们请学生提案、设计景点和行程,再交付全班投票表决。今年10月,黄琪要带学生去台南、时逢台南建城400周年,学生将和台南一中合作在台南公会堂策画一个属于年轻人的展览活动。

薛砚伦在北一女人社班最印象深刻的之一的学习也是服务学习活动,为期四天三夜的活动由时任北一女人社班召集人陈惠女发起,人社班同学负责活动细节安排。学生们首先募集保暖衣物,然后至台东提供给需要的移工;她们还到台东均一实验高级中学,听老师介绍印尼文化、实地到印尼阿姨家做印尼料理。

陈惠女分享此服务学习活动的目的:“我希望学生可以透过接触他人、温柔地对待他人,然后有能力让别人更好、同时让自己变得更好。”对陈惠女而言,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吸收,更是要学习如何成为温柔的人。

然而,每次的会面和活动,往往建立在教师与学生腾出的午休或周末,以热情和使命感支撑,师生双方都是“很累、很用力的学习”。

北一女中陈惠女老师。
北一女中陈惠女老师。

学生专题研究,高中教师的角色与定位

“我们对高中生的期待是写作与表达,并不是写出一个硕博士等级的论文。”

在结束采访后,陈惠女紧接著要带领人社班高二学生前往师范大学,向教授咨询论文相关事宜。拥有四年北一女人社班召集人经验、一年人社班导师的她,虽然已经在前一个学期退休,还是固定在每周一、四回校,协助指导人社班学生专题研究。

“人社班最大的问题就是loading,”陈惠女根据自己和其他拥有指导人社班专题写作的教师经验说明,“论文写作实际上碰到最大的问题是,并非所有老师都是专长论文写作,也并非所有老师都对论文写作有兴趣。”

人社班学生依据研究的主题选择相应科目的老师做为指导老师,每位老师一届大约要负责2至3组的同学,“就算都是公民组,每一组的议题也完全不同。”陈惠女现在指导的公民组学生,一组研究男女分校和男女混校制度下,学生对性别多元包容度的差异;一组探问台北市高中生社会经济地位和学习成就的关联;另一组则是关怀双北高中确诊的心理压力。对于老师本身,每带领一次学生常常是一次全新的学习。“在带领的过程当中非常辛苦,我觉得完全是靠意志力去撑著”,陈惠女苦笑。

除了专题指导,教师依然得进行例常的备课与教学,份量毫无减轻。根据台北市教育局公布的“高级中等学校教师每周教学节数注意事项”:除国文领域之科目专任教师,每周基本教学节数为16节,而担任资优班教学或专题研究指导教师,可以减免教学节数一至二节。

依照北一女校内规定,担任人社班教师可减免一节,乍看之下能减轻教师负担,不过事与愿违。陈惠女以公民老师为例,公民课每个班级每周共二节、一般的情况凑满16节需教八个班,如果教人社班变成15节后,还是得教八个班,因为七个班无法达到15节的时数。意思是教师除了八个班级16个小时的上课节数外,还多了人社班指导专题的责任。

究竟指导学生对于高中教师的负荷有多大?在做出专题成果后,计划在每年暑假会举办全国人社班专题营队,邀集国内人文社科领域专家学者担任专题演讲、论文专题讲评、学生座谈及实作讨论,并由各专业领域博、硕士研究生予以论文撰写指导。

简言之,学生的专题研究成果会被放在公开的学术讨论场合上检视,陈惠女形容营队宛如“大会师”,虽然主办方并非为了要增加学生压力、而是基于讨论和分享激发思考举办活动,但在公开由专业组成的学术场合,学生们的研究容易变质为华丽的比武大赛。

面对高中生专题研究“过度专业化”的情况,陈志柔也有所察觉,她提醒高中老师,在学生专题研究中,老师扮演的是读者的角色,以读者的身分对学生研究主题提出好奇与疑问,并陪伴学生完成研究。

陈志柔认为比起写出严谨的学术作品,教授们更在乎的是学生有没有明确的提问,以及搜集经验资料以回答问题的过程:“你要有问题、收集资料、有勇气去做一些访谈、要能写出来和发表,这已经是非常繁重的。”他认为,高中老师并不是要作为专家指导学生,而是可以用读者的角色告诉学生哪里看不懂、哪里可以怎么表达会比较好,“我们对高中生的期待是写作与表达,并不是写出一个硕博士等级的论文。”

黄琪认为高中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陪伴和引导:“这是学生的专题,老师不必替他操刀太多,而是多陪著他、引导他怎么找资料,他可能写歪了或是哪边不够、老师可以帮学生找资源、或是推荐学生去做访谈。”

中山女高校友洪家薰。
中山女高校友洪家薰。

“硬知识”之外,人社班教会学生的事

“科学和社会关系是非常深远的,它(科学)对我们造成的效益和风险,是人文和社会科学人才得去处理。”

侯又豪国中念的是重视升学的私立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学校的资源挹注都反映其“崇医”观念。如果没有进入建中人社班而是选择继续念私校高中部,他可能没有机会了解人文社会领域。

“在私校就会知道那不是一个鼓励人文社会的环境,它是很成绩导向的,你所知道的就是考试会考那些东西、你要如何去学习,”在侯又豪国三那年发生同婚公投和反送中,“那个时候开始去了解,发现这些东西是我有兴趣的,所以就来这里。”

侯又豪认为人社班的训练对于适应大学生活很有帮助:因为人文社会科学训练讲究知识的生产缘由、理论诞生的脉络和意义,学习理论不仅是要理解理论意涵,更要知道它是修正了谁的观点、而这个理论有受到后人什么挑战。熟悉这套思考方式,侯又豪在大学课堂时更能提出自己的论点、有自信的报告,也接受他人对自己想法的挑战。

对薛砚伦而言,人社班让她接触学习全新的东西,包含经典导读、做专题研究或是学习研究方法,犹如“扩增知识库”,即使高中的社会科课程涵盖历史、公民课会提到政治学和经济学,不过并不能学到更深的内涵。

薛砚伦大学选择政治系国际关系组也和人社班有关,“人社班会让我们接触史实或是国际相关的议题,包含我们和移工接触,也可以认识一些基金会或NGO工作的学姊,了解国际组织在做什么。”

中山女高人社班毕业,现在是政治大学外交系的洪家薰也表示,人社班的学习帮助自己从高中衔接到大学:“人社班的训练对于大学的学习有很多帮助,像是口语表达、反思和批判,是很多大学科系的先备知识。”

“人社班的训练是深入整个人,除了事件更好奇整个结构,”洪家薰说,她常常在日常生活观察、反思自己和整个社会,看到一个问题会更敏锐地指认这是结构性的因素。

第四届建中人社班校友、台大经济系助理教授陈冠铭则认为,人社班带给他最多的是同侪支持,因为选择学术之路的人相对少,当届有四位同学攻读博士,让陈冠铭不觉得“自己选择这条路很奇怪”,学术之路有同侪相伴勉励。

创立建中人社班的推手、历史科教师黄春木从当代科技发展与需求,认同人文社会与科学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发展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人文活动,从16、17 世纪以来,当时的科学发展就是要去对抗巫术和迷信”,“科学和社会关系是非常深远的,它(科学)对我们造成的效益和风险,是人文和社会科学人才得去处理。”

因为学习人文社会科学,侯又豪看见隐藏在理性运作的科学背后,其实是由“人”制定出来的规则。“演算法从来不是自然而然帮你算出东西、演算法的背后是工程师,这些规律是人制定出来的。用人类学的方法讲它是文化,它是一连串的人类选择。这些东西如果不是读人文社会并不会看见。”

科技或是医疗的问题并非人类努力地精进、提升技术,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其中涉及人类的道德、价值体系、认同等不同面向。黄春木举例,和科学家与工程师合作,建构技术的应用场景,或是擘划相关政策与立法,都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可以著力的地方。

科技从来不在社会之外,陈志柔分享他参加大学中文系的座谈,校方表示最近招生困难,陈志柔反而认为中文系可以在AI发展中扮演要角:“AI的发展建立在许多的语料库,而语意的分析跟鉴别不正是中文系的强项吗? ”

建中黄春木老师。
建中黄春木老师。

人社教育该如何在高中扎根?

“人社班是培养人文及社会科学人才的途径之一,并非唯一途径。即使没有人社资优班的头衔,我们一样可以给学生得到很好的学习。”

高中端的人社教育既作为学生认识人文及社会科学的途径,社会与科学和科技之间绵密的关系、更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应用场景之一。但是在既有人社班计划下,教学现场面临业务负担过重、学生数量不稳等难题,怎么做才能让人社教育持续向下扎根?

多位受访者皆认同108课纲精神,108课纲重视学生的素养培育,让学生透过“社会科探究与实作”或选修课等不同方式,实际操作课本以外的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

黄春木认为,“人社班是培养人文及社会科学人才的途径之一,并非唯一途径。即使没有人社资优班的头衔,我们一样可以给学生得到很好的学习。”

黄春木以建中为例,该校校定必修课程“专题写作与表达”训练学生文献阅读、批判思考和系统性写作的能力。“专题写作与表达”属于108课纲架构下跨领域课程,政府提供一倍的钟点费、让教室课堂同时可以出现两位不同学科专业的老师,“专题写作与表达”课堂由一文一理的老师搭档,强调跨学科的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题目指导上的需求。

学校也在108课纲下开设跨领域的多元选修课程,好比黄春木在高二和高三开设“科技与社会”,高二规划内容偏向工程、高三则是和生医公卫主题相关。课程汇集不同类组学生,有人探讨COVID-19下指挥中心的政策、人类对于维他命的需求、设计模型评估台湾能源使用等。现在高三的科技与社会选修,黄春木请学生拟定问题意识和研究问题后,利用ChatGPT撰写报告,学生再针对ChatGPT提供的内容予以批判和回馈。

也因为108课纲下课程的多样性,目前建中还在设计不同的模组化选修课程方案,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对应的课程,例如人文社会学程、AI与程式设计学程、国际视野学程等。待学校教师协调与课程规划完成,预计最快2024年9月可以上路。

除了学程和多元选修课程,108课纲之“社会科探究与实作”也提供学生进行田野调查、质性访谈和小论文写作的机会。

中山女高内的“人社班”。
中山女高内的“人社班”。

中山女高地理科教师张佩瑜介绍地理科的探究与实作课程,上学期的课程学生须依据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提出研究主题和实作、下学期针对台湾文化或产业进行访谈、做成影片;学期间还夹带几周移工主题的课程和学习活动:学生练习用政府资料库查询移工在台分布状况、实地考察中山北路小菲律宾区和中和滇缅街的跨国社会空间形貌。

张佩瑜观察,“学生普遍有不错的口语表达和简报制作能力,不过架构上可能仍有漏洞,在学期末的上台报告前,张佩瑜会数次和学生讨论研究进度和报告架构,给予学生清楚的引导和范本,她强调比较和反思的重要性,不只是5W1H。张佩瑜告诉学生透过分析和比较,选定时间、区域、或案例作为比较基础,找到差异性。

下学期的访谈题目与影片拍摄配合教材“区域地理”主题,张佩瑜拟定不同主题,例如客家文化、台湾的农业生产者、台湾人在国外等不同主题供学生选择。除了做访谈,学生也可以选择制作“台湾之歌”,自制歌曲、唱歌录音拍MV。

“影片是一种很有感染力的媒介,学生如果自己去剪影片和拍影片,可以学到怎么抓住他人眼光?怎么做情节安排?就像一个故事一样,中间有很多细节和学问,我觉得真的要动手做,才会去注意细节。”上下学期分别设计简报与影片两种不同形式,是为了让学生除了培养地理知识和研究经验外,建立用不同媒介叙事的能力。

北一女校长室秘书吴铭祥表示,虽然人社班停招,学校仍有人文社会相关的多元选修课程。“社会创新与人本设计”课程,学生学习社会设计方法,以“高中生如何帮助疫情下的无家者?”为主题,透过小组田野调查、讨论与工作坊提出实作方案。“宇宙创意魔法学园~观察 ‧ 联想 ‧ 同理 ‧ 创造”课程,则是让学生学习设计思考概念,利用设计思考的思维提案。两堂课程提供对田野踏查、访谈与社会关怀有兴趣的学生有相当程度的实践的空间。

陈志柔认为:“如果108课纲能做到人社班这样,那人社班就不需要存在,但是理想与现实是有段距离的。”

黄琪同样对108课纲的“社会科探究与实作”能否作为人社班的替代方案有所存疑:“从师生比来看可能品质会不太一样,因为探究与实作是面对所有同学,而且人社班是一整年做一个题目,和探究与实作一个学期做一个题目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北一女中校园。
北一女中校园。

学会同理和判断,在选择中自由

“我们能不能告诉他们,每一条路都很好,然后我们会帮助你走下去?我想这是人文社会科学要带给学生的事情。”

随著新课纲和社会趋势变化,时下不同学校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都还在变动中调整,没有现成答案,人文社会科学怎么教,建立在学校如何思考人社班的价值,以及对高中生而言,他们最需要养成的思维模式是什么?

黄琪说,有学生上完课后有所感触地和她分享,“所有知识都脱离不了人:经济学讲的是资源怎么分配、社会学讲的是人在组织当中怎么互相协调、政治学讲的是人在社会中怎么去管理。”学生自己说最大的收获是破解一些刻板印象,懂得怎么换位思考、同理别人。“我说这样就对了!”黄琪认为学会同理和聆听,是处理人生课题上的核心。

高一经典阅读课程阅读的《萨摩亚人的成年》(Coming of Age in Samoa),是侯又豪选择念人类学的原因之一。书本作者、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研究萨摩亚少女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发现萨摩亚少女并没有出现如同美国少女的心理忧郁情况。她认为这是因为萨摩亚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生活其中少女们没有太多选择。而美国少女因为面临宗教、道德、婚姻等不同选择,在众多选择前产生许多心理和社会压力。

“当我们回顾一百多年前的萨摩亚人,他们其实没有那么多忧虑,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以后走哪一条路已经被决定好了。我们作为一个有选择的现代人,能不能告诉我们的孩子这么多条路里面没有一条路是不值得的?我们能不能告诉他们,每一条路都很好,然后我们会帮助你走下去?我想这是人文社会科学要带给学生的事情。”

将《萨摩亚人的成年》与现实处境结合,书本给侯又豪的一个启示是,身为拥有多种生活方式和选择的现代人,重要的是减少面对选择的焦虑、让青少年知道怎么选择,辅以同理和陪伴,人方能在众多选择中自由。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如果要加上局外人怎麼看,還要加上歷史脈絡,某種程度上可以寫論文了,我覺得可能沒必要,畢竟談論太多反而容易失焦。

  2. 有些比较地域特色的词汇希望端像之前一样附上小百科,比如108课纲,不太明白怎么回事。

  3. @decobear 局外人怎麼看?既是局外人,脈絡跟理解就不在人社班/語資班/數資班中,還是現在什麼議題都要找局外人來點評才叫全面?時不時就要來說教的口氣我這局外人也是來點評點評你。

  4. 這篇報導的確深入採訪了許多人社班的老師與學生。
    若以全面性的角度來看,少了兩件事,第一、歷史脈絡,從語文資優班到人社班的變革;第二、局外人怎麼看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