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攀登的女性,为何在博士阶段止步?

中国女性占硕士生入学人数的 53%,可到了博士阶段却降至 42%。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北方河北邯郸,学生们在河北工程大学备战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摄: C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数洞 大陆 教育 女性与女权 性別 社会

编者按:这篇报道是“专题记者成长计划”的成果。2024年,端传媒推出“专题记者成长计划”,希望能够找到仍在尽力坚持华文报道的青年记者,为他们提供专业支持,共同维系深度报道的行业生态。我们在第二期增设了“数据报导组”,共有三个记者入选,这是记者木俞的第二篇报导。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进入“女多男少”的时代。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自 2013 年起,中国女性在本科阶段的入学人数,都略微领先男性。从 2019 年开始,女性在硕士阶段也实现了反超。

但这个性别优势并没有延续到博士阶段。根据最新 2023 年的数据,女性占博士生入学人数的 42.1%,低于男性许多。

受益于九年义务制教育和全国统一高考,中国女性在制度上享有与男性相同的受教育机会,但为何并未为女性带来同样的“读博”选择?在研读数据和文献、探访学者同高校师生后,端传媒发现,学术研究作为职业选择,在今天仍然是一条充满男性气质、更为男性而设计的道路。

博士的就读年龄是对男性的第一“利好”。在中国,由于本硕博连读普遍,博士生入学时的年龄多在 25 岁左右。读博期间正好是女性被社会认为的最佳结婚生育年龄,婚育的社会压力把一大部分女性排挤在科研之外。

“女生顺利毕业可能二九、三十,男生这个年龄可能是三十而立,女生这个年纪就是大龄剩女”,在湖北某双非高校数学系即将硕士毕业、不考虑读博深造的女生 Heidi 打趣说。

相比较同年龄段从事其他职业的女性,中国高校普遍没有产假、哺乳假、生育补贴等政策支持。2022 年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曾在两会提议,让在校女性硕士和博士享受法定产假和学业补助,但这一提议至今没有落实。这意味著如果女博士生在读博期间怀孕,往往需要同时兼顾科研与生育,要么选择暂时休学。

来自中国大陆某 985 高校、长期研究文化与教育领域性别问题的学者刘君向端传媒介绍,近年来博士培养期限变短,大多要求四年毕业,超期会被分流甚至清退。高校就业市场招聘也在严格控制年龄线,有些要求应届博士在 32 岁以下。而女性整个生育过程,从备孕、怀孕到哺乳会占据两至三年的时间,面对巨大的发表压力和就业压力,选择在读博士期间生育的女性极少。

上海一所顶尖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博士生阿初告诉端传媒,尽管有将生育纳入人生计划,并且自己的导师不排斥学生读博时婚育、也不要求坐班,但她还是不准备在读博期间做这件事。她希望能按时毕业,以尽可能年轻的状态寻求教职。阿初同系学姐毕业时因为临近 35 岁,找教职工作时频繁碰壁。

2024年7月2日,北京一名老师在毕业典礼仪式上将毕业帽交给一名本科生。摄:Jiang Qiming/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

除了婚育压力,以男性主导的学术环境对女性的隐性歧视,也表现在博士深造的各个环节。

多位受访者向端传媒提到,在博士招生时,男性博士生导师更愿意招收男学生。“男博导们对于女性就是有一套系统的成见,觉得她们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不适合高强度的科研任务;或是(觉得女博士生)事情很多,要去谈恋爱和生孩子。”在英国读完博士、回到中国某 211 师范高校社会学院任职的讲师一杭观察到国内高校的普遍情况。

中国高校的男性博士生导师的人数远高于女性。根据中国教育部数据,男博导在 2022 年占比高达 84%。换言之,在五位博导中,有时可能连一位女性的身影也见不到。

刘君认为,这些年高校里的 #MeToo 运动一定程度影响了男博导的选择。他向端传媒说,“现在博士招生越来越规范、指标越来越少,一个博导一般一年只能招一个。加上国内高校文科导师和博士的指导互动往往是‘师徒制’的,指导形式和地点都相对随意。为了规避可能的、想象中的风险,在面对同等优秀的申请人时,一般会首选男生。”

进入读博士阶段后,女性相比男性更难获得学术成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者基于“2017 年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对比了博士阶段男性和女性在学术表现上的差异。他们发现,在学术产出方面,女性的期刊论文数量及专利数量均要比男性低;在按期毕业上,女性延期毕业的概率比男性高出 18 个百分点,其延期时长也比男性要长 6% 。

女性对读博士的满意度也更低。一篇基于《自然》杂志 2019 年对全球在读博士生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女性的读博满意度显著低于男性,中国女博士生的满意度最低。

研究通过对问卷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博士生相对男性更难处理学术与家庭的矛盾,师生互动频率与质量更差,她们更容易受到同伴或导师的欺凌、歧视与骚扰。

在香港某大学计算机系任教的女性阿穗提到在本校读博士时期的经历。当时她的男导师对男学生可以更像朋友的方式相处,互相关心、开玩笑,而她与组内的其他女同学被排挤在组外,没办法融入他们的男性圈子里。

一杭也提到,中国高校盛行的师门文化,让她极度不适。一杭认为一些男博士生与导师的师徒关系更像是父子关系,“非常讲究师承、谁是谁的学生以及师门有一个共同的理念需要传承。这是一套男性的系统。”

博士入学时仍占比 42% 的女性,到博士生导师阶段只剩下 16%。 对于那些想要博士毕业后从事学术工作的女性来说,越到象牙塔的顶端,会发现女性越少,越避不开和男性同盟打交道。

学术界的性别歧视并非是中国所独有的现象。放眼全球,博士阶段的女性占比,都较硕士阶段有所回落,并在高校研究职位上持续下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Anaïs Llorens 等研究者在 2021 年发表的论文中发现,在多国的学术界,女性在第一作者的署名、论文引用量、知名期刊的投稿成功率、专利申请成功率上,都低于男性。女性科学家获得的资助、奖项和奖金较男性少,学术招聘、终身教职和晋升机制也更有利于男性。研究者指出,性别歧视是全球学术界都亟需解决的问题。

(应受访者要求,Heidi、刘君、阿初、一杭、阿穗为化名)

评论区 3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有两张图片的注解放反了……

  2. 進一步還可以比較一下中外對於女性在學術路上進修時保障政策。我還想過能不能通過碩博導師的評價網站做一些數據分析😂,不過可能會有幸存者偏差的風險以及成本的問題🤔

  3. 可以加上博士生導師的視角,以及各國女性碩博懷孕及讀博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