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一家咖啡馆与一个灿烂时代:香港Brew Note,他们曾在这里实验公共生活

“你经历过这些美好,要彻底把自己变成非政治人、非公共人,纯粹是一个消费者,过私人生活,这是不容易的。”

2019年年末,Brew Note 文化沙龙邀请了新当选的民主派区议员分享。

2019年年末,Brew Note 文化沙龙邀请了新当选的民主派区议员分享。图:米报记者提供

特约撰稿人 陈倩儿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3-02-01

#文化沙龙#周保松

快要告别2022年时,一家咖啡馆的结业通告在早已习惯道别的香港掀起一阵骚动。

咖啡馆Brew Note Coffee Roaster藏在北角堡垒街,已经营业八个春秋。这是一片老旧居民区,咖啡馆门面也低调,那几天却被围得热闹。结业前一天是平安夜,客人们下午时分就排起长龙,有的三五知己来追忆,也有熟客一人前来,静静坐吧台看店员手冲咖啡。

趁着单子快忙完,老板洪嘉伟(Vincent)偷闲出来做访问。今年31岁的他开了酒吧、居酒屋和数家cafe,Brew Note是他第一个尝试,2014年开张。匆匆跑了八年,此刻他和这城一样倦怠。

“在香港经营小生意的人,这几年经历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一间铺头怎么挣扎都试过了......你看不到希望,也没有地方可以反抗。”靠在店门口一人沙发上,Vincent回忆起这些年不断收紧的防疫政策,移民潮又卷走一批批熟客。他想是时候放下了,但又明白,Brew Note意味的不仅仅是一间店铺。

伴着橘黄灯光和咖啡香,这天人们回想起那个似曾相识的年代:有人记起香港蓝调乐手的一场场演出,有人记得2019年烽火连天的日子在这里寻得一丝安心,更多人念念的,是每月一场的文化沙龙:政治学者、大律师、文化人、区议员甚至明星歌手都曾经前来,往吧台一靠就开始演讲,狭长的咖啡馆被各路市民挤得水泄不通。

创办这文化沙龙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周保松,他此刻短居台湾,在政治大学做访问学人。在台北收到Brew Note要结业的消息,他一阵唏嘘,“这些讲者之中,有人在狱中,有人被告,有人已经去了外国......”

在政大附近一间明亮宽敞的咖啡馆,他挂念远方的香港,想起那一个小小空间中人与人之间曾迸发的化学反应,“那真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灿烂时代的缩影”。

Brew Note 文化沙龙讲者吴霭仪。
Brew Note 文化沙龙讲者吴霭仪。图:周保松提供
Brew Note 文化沙龙讲者梁文道。
Brew Note 文化沙龙讲者梁文道。图:周保松提供
Brew Note 文化沙龙讲者马杰伟。
Brew Note 文化沙龙讲者马杰伟。图:周保松提供
Brew Note 文化沙龙讲者罗永生。
Brew Note 文化沙龙讲者罗永生。图:周保松提供
 Brew Note 文化沙龙讲者庄梅岩。
Brew Note 文化沙龙讲者庄梅岩。图:周保松提供
Brew Note 文化沙龙讲者周耀辉。
Brew Note 文化沙龙讲者周耀辉。图:周保松提供

稀缺的空间资源,无限的化学反应

美茹第一次到访Brew Note,是2019年2月,她和朋友一起去参加文化沙龙之黄耀明分享。美茹来自中国大陆,中学时就是达明一派的粉丝,后来黄耀明和达明一派在中国先后被禁,她反而更想听歌,更想了解那些音乐背后的香港。2018年她来到这城读书。

在咖啡馆,她第一次见到黄耀明。听众太多,很多人挤不进去,美茹和朋友们都在店外站着,老板于是在门外摆了萤幕,同步转播。相比偶像,黄耀明更像一个熟悉的朋友。这天他分享的主题是“这个璀璨都市,光辉到此?”借用了达明80年代的歌,添了一个问号。

美茹记得,那阵子占领中环案开审了一段时间,城市中回荡着低气压。“知道香港前途很麻烦,但见到这个人,感受那种氛围,有一种互相取暖的感觉。觉得有这样的人在香港真好。”交流环节,她对黄耀明说,“大陆粉丝还是有自己渠道听到你音乐的,不用担心”,黄耀明开心地笑。

对来港不久的美茹来说,这是一个独特的香港:在一个小小空间,不同界别的人安心地相遇、交流。

空间在香港是稀缺资源,从一开始,Vincent就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给了租之后,如果其他人想分享,就一起来用。空间是有很多可能性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