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一家咖啡館與一個燦爛時代:香港Brew Note,他們曾在這裏實驗公共生活

「你經歷過這些美好,要徹底把自己變成非政治人、非公共人,純粹是一個消費者,過私人生活,這是不容易的。」

快要告別2022年時,一家咖啡館的結業通告在早已習慣道別的香港掀起一陣騷動。

咖啡館Brew Note Coffee Roaster藏在北角堡壘街,已經營業八個春秋。這是一片老舊居民區,咖啡館門面也低調,那幾天卻被圍得熱鬧。結業前一天是平安夜,客人們下午時分就排起長龍,有的三五知己來追憶,也有熟客一人前來,靜靜坐吧台看店員手沖咖啡。

趁着單子快忙完,老闆洪嘉偉(Vincent)偷閒出來做訪問。今年31歲的他開了酒吧、居酒屋和數家cafe,Brew Note是他第一個嘗試,2014年開張。匆匆跑了八年,此刻他和這城一樣倦怠。

「在香港經營小生意的人,這幾年經歷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一間鋪頭怎麼掙扎都試過了......你看不到希望,也沒有地方可以反抗。」靠在店門口一人沙發上,Vincent回憶起這些年不斷收緊的防疫政策,移民潮又捲走一批批熟客。他想是時候放下了,但又明白,Brew Note意味的不僅僅是一間店鋪。

伴着橘黃燈光和咖啡香,這天人們回想起那個似曾相識的年代:有人記起香港藍調樂手的一場場演出,有人記得2019年烽火連天的日子在這裏尋得一絲安心,更多人念念的,是每月一場的文化沙龍:政治學者、大律師、文化人、區議員甚至明星歌手都曾經前來,往吧台一靠就開始演講,狹長的咖啡館被各路市民擠得水泄不通。

創辦這文化沙龍的,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他此刻短居台灣,在政治大學做訪問學人。在台北收到Brew Note要結業的消息,他一陣唏噓,「這些講者之中,有人在獄中,有人被告,有人已經去了外國......」

在政大附近一間明亮寬敞的咖啡館,他掛念遠方的香港,想起那一個小小空間中人與人之間曾迸發的化學反應,「那真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燦爛時代的縮影」。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吳靄儀。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吳靄儀。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梁文道。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梁文道。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馬傑偉。
Brew Note 文化沙龍講者馬傑偉。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