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告別2022年時,一家咖啡館的結業通告在早已習慣道別的香港掀起一陣騷動。
咖啡館Brew Note Coffee Roaster藏在北角堡壘街,已經營業八個春秋。這是一片老舊居民區,咖啡館門面也低調,那幾天卻被圍得熱鬧。結業前一天是平安夜,客人們下午時分就排起長龍,有的三五知己來追憶,也有熟客一人前來,靜靜坐吧台看店員手沖咖啡。
趁着單子快忙完,老闆洪嘉偉(Vincent)偷閒出來做訪問。今年31歲的他開了酒吧、居酒屋和數家cafe,Brew Note是他第一個嘗試,2014年開張。匆匆跑了八年,此刻他和這城一樣倦怠。
「在香港經營小生意的人,這幾年經歷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一間鋪頭怎麼掙扎都試過了......你看不到希望,也沒有地方可以反抗。」靠在店門口一人沙發上,Vincent回憶起這些年不斷收緊的防疫政策,移民潮又捲走一批批熟客。他想是時候放下了,但又明白,Brew Note意味的不僅僅是一間店鋪。
伴着橘黃燈光和咖啡香,這天人們回想起那個似曾相識的年代:有人記起香港藍調樂手的一場場演出,有人記得2019年烽火連天的日子在這裏尋得一絲安心,更多人念念的,是每月一場的文化沙龍:政治學者、大律師、文化人、區議員甚至明星歌手都曾經前來,往吧台一靠就開始演講,狹長的咖啡館被各路市民擠得水泄不通。
創辦這文化沙龍的,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他此刻短居台灣,在政治大學做訪問學人。在台北收到Brew Note要結業的消息,他一陣唏噓,「這些講者之中,有人在獄中,有人被告,有人已經去了外國......」
在政大附近一間明亮寬敞的咖啡館,他掛念遠方的香港,想起那一個小小空間中人與人之間曾迸發的化學反應,「那真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燦爛時代的縮影」。






稀缺的空間資源,無限的化學反應
美茹第一次到訪Brew Note,是2019年2月,她和朋友一起去參加文化沙龍之黃耀明分享。美茹來自中國大陸,中學時就是達明一派的粉絲,後來黃耀明和達明一派在中國先後被禁,她反而更想聽歌,更想了解那些音樂背後的香港。2018年她來到這城讀書。
在咖啡館,她第一次見到黃耀明。聽眾太多,很多人擠不進去,美茹和朋友們都在店外站着,老闆於是在門外擺了螢幕,同步轉播。相比偶像,黃耀明更像一個熟悉的朋友。這天他分享的主題是「這個璀璨都市,光輝到此?」借用了達明80年代的歌,添了一個問號。
美茹記得,那陣子佔領中環案開審了一段時間,城市中迴盪着低氣壓。「知道香港前途很麻煩,但見到這個人,感受那種氛圍,有一種互相取暖的感覺。覺得有這樣的人在香港真好。」交流環節,她對黃耀明說,「大陸粉絲還是有自己渠道聽到你音樂的,不用擔心」,黃耀明開心地笑。
對來港不久的美茹來說,這是一個獨特的香港:在一個小小空間,不同界別的人安心地相遇、交流。
空間在香港是稀缺資源,從一開始,Vincent就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給了租之後,如果其他人想分享,就一起來用。空間是有很多可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