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再访艾力克·菲耶:法国小说家看见怎样的台湾

“我们都需要故事,或许比任何的时代都需要。虽然现在的媒介与娱乐很多,不过背后的欲望都是一样的。”

法国作家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

法国作家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摄:陈焯煇/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朱嘉汉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2-08-13

#菲耶#文学

​相约在六月底的下午,温州街一间林荫下的餐酒馆。我抵达的时候,来自法国的作家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已经坐在那里。曾在2019年访问过菲耶,这一次见面,我问先到了的他如何过来,他说用走的,从邀请他来驻村的台北宝藏岩国际艺术村一路散步过来。这答案并不意外。

我随意聊起法文口语里,传达能够顺利运行,会用“步行”这个动词构成的短句“ça marche”。这样的表述,中文也有类似的:“可行”。他听了觉得有趣,咀嚼了一下。

他点了这间店比较少人点的espresso(因此不在菜单上),问他台北印象。他笑了笑,觉得问题不太具体,最后玩笑说,各种特色咖啡厅很多,不过咖啡上桌的速度很慢。

​菲耶在五月初来台,恰逢台湾疫情控制了两年终于面临高峰的时期,他说疫情也是种时差。我问他这时差是否是一种“质地”的概念,而不是单纯的数字。他立刻说是。他说,旅行或工作于世界各地,调整时差,感受时差的时候,转换的,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时间,体内仍有一个极小的部分还是保留著原来的时间。

我问这是否像是两个不同大小的齿轮咬合。他说也许,这么多年来他已经搜集了很多大小不一的齿轮,可以像个钟表匠一样思考了。

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1963年生,路透社记者,199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出版散文及小说作品十余部,包括《三境边界秘话》、《巴黎》、《长崎》、《日人之蚀》等。2010年小说《长崎》获法兰西学术院小说大奖。2022年春夏之交,菲耶以驻村计划来台三个月,希望创作一本小说,以“故宫文物如何迁台”切入两岸议题;另一本类纪行体,记录每日在台所感所想所遇。

​一个月前,我与菲耶、作东道的卫城出版总编惠菁曾有一次小聚。当时,刚隔离出来的他,一边安慰我们正在攀高的确诊数并不可怕,也一一告诉我们他的计划。除了来台前就预告过的,参加今年在夏季举行的书展与他的小说田野之外,短短两个月中,他会去兰屿、台南与马祖。

​一个月后,菲耶当时说的每个行程全都依照计划完成了。

菲耶在作品中的亚洲凝视,不是异国情调式的,而是普同人性化的。他在法语世界,未必是最多人阅读的作家;但他与亚洲的机缘,却让他的文学,可以成为亚洲读者的秀异经验。

法国作家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
法国作家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摄:陈焯𪸩/端传媒

拿著时间:下一本书

菲耶的读者应该不陌生他书写异国,《长崎》的日本、《日人之蚀》的日本与朝鲜,或是尚未有中译版的《亚历山大·大卫-涅尔的脚步》(Dans les pas d'Alexandra David-Néel),描绘了一场云南与西藏间的大旅行。仿佛欧-亚的距离,为他的书写展开了一个无尽空间。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