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專訪艾力克·菲耶:你有一千種孤獨,但文學是你的避難所

文學本身就是在練習緩慢,而在這世界維持緩慢,讓情感、詩意與美這些觀念能夠在此避難,這就是一個作家的抵抗,就是反叛。

法國作家艾力克·菲耶。

法國作家艾力克·菲耶。 攝:陳焯煇/端傳媒

特約作者 朱嘉漢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9-02-28

#Éric Faye#台北書展#書展

​法國作家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在台灣已有第三本作品譯本——《長崎》、《三境邊界秘話》與最新出版的《巴黎》。他也終於來到台灣,在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與這裡的讀者見面。

​認識他名字的讀者,無論在法國或是台灣、日本,大部分都是透過榮獲法蘭西學術院小說大獎(Grand prix du roman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的《長崎》。《長崎》藉由日本一則社會新聞,探索現代人的某種孤寂心靈,一出手便驚艷法國文壇。作為一個記者,菲耶經常閱讀各種荒誕的新聞,然而作為一個小說家,卻又從荒誕之中,找到某種普遍性,並且不消滅事件的獨特性。

不間斷的亞洲好奇

​《長崎》的成功,不僅是一次的好運,比如碰上好的題材或好的靈感才成就出來的。著作甚豐的菲耶,一直沒有間斷對於亞洲的好奇。他寫過關於秦始皇的奇想短篇,衛城即將翻譯出版的《消失的日本人》(暫譯)處理在南北韓的日本人,也在去年的《亞歷山大·大衛-涅爾的腳步(Dans les pas d'Alexandra David-Néel)》描繪了一場雲南與西藏間的大旅行。

​在他身上看得到許多作家都擁有的矛盾性:外表冷靜內心卻熱情;向遠方探索卻往內心更私密處書寫;行為優雅緩慢但思考與出版十分有效率;書寫異境反而更反照書寫者自身的文化(譬如書寫東方時,卻更清楚反映西方文明的樣貌)。​於是,既令人意外卻又十分合理地(也可說是可以預期但還是讓人驚喜的),他在台北書展的公開講座、出席、簽書活動外,每天都自行安排行程,不依賴翻譯而去參訪他感興趣的名單。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