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美好世界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22-06-25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raeye2,回应《豪赌人生下半场:移民路上的中国中产

文章有一点非常打动我,那就是“润”对于大多数选择移民的中产来讲,其实是一个过于轻佻的词。我前些天看到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如果你是为了追求幸福而移民,那你多半会失望,因为盐在哪里都是咸的;而如果你是为了摆脱痛苦而移民,那你几乎一定能满足,因为此间的不义决不是世间的常态。 我觉得一个现实就是,很多润学的拥趸心里对移民的期许是追求一个更美好世界的理想。而对于大多数移民的中产来讲,移民不过是为了逃离沉闷的空气——二者看上去是一回事,其实完全不是。

润这个词本身就发明自神系贴吧,在其萌芽过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逃离此地的不幸”的朴素情感,也可以看到“逃到一个月亮更圆的地方”的一种摩西开海式的狂热愿望。但自从那张写着“run!”的米老鼠表情包逐渐成为网络迷因之后,这个词就在许多场合被高度符号化为了一种对应许之地的狂想。各位可以去看一下GitHub上面的润学项目,看它到底是在追求改善自身无法接受的大环境,还是在追求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乌托邦?我本人是觉得很多内容实在是太鼠了,完全接受不能。

我觉得这些润学的拥趸和那些民粹左翼在追求的东西本质上是一样的,那就是“反动派人头滚滚,新制度拔地而起”——只不过润友的方法更消极,左小鬼的言论更直球罢了。但问题在于,旧世界之所以能绵延上百年,恰在于其能够稳定的再生产;而这些理想主义者的狂想无论多么精密,多数时候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完全没有办法成为一种稳定的新生活。我在这些话语体系中看不到对于移民新生活的具体构思,只能看到“只要能逃离那个地方……”的执着。我想,我们终究得意识到,国外的月亮不一定圆,而移民只不过是为了摆脱你不可接受的不义罢了:它可能终究是不能使你幸福的,但它至少能让你在舒适中痛苦。

2. ubd,回应《豪赌人生下半场:移民路上的中国中产

很喜欢文章中对于中产移民动机的描述:为了一些永远不可能在这里获得的东西。也喜欢文章中对于追求的、未定的生活和现实的、已有的生活之间的拉扯。这样的拉扯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上演很久,也将会一直继续,只不过未来大家都猜测会以一种更沉默的形式进行。

昨天重看了《人物》对张小样的采访《平原上的娜拉》,不满足于“仅仅是一个好媳妇”的张小样二十年来努力走出农村、去各地打工,最终还是回到了家。张小样说:有时候觉得遇到这样一个人(老公)是幸运还是不幸,如果他是一个不好的人,我也就直接飞(走)了。

和平原上的张小样一样,不管是选择移民、还是最终留在国内中产,“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走,都免不了时时凝视“堕落或回来”的深渊。

3.Prisoner,回应《豪赌人生下半场:移民路上的中国中产

说我自己吧!我曾经也有这样的想法,毕竟我自己也是这代人,虽然拥有的不止于文中访问对象那么多,但毕竟也是自己一点点经营起来的,更还有父母,妻儿。这样感情的羁绊更是难以放下。在走或者留之间,和太太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最后分道扬镳。过往所经营的那些,现在也一一不见,没有了这些羁绊,让我更加坚定。钱,可以再赚;在异国他乡,也可以从零开始,在国内能吃苦,出国之后还是可以吃苦。

并且,作为中文写作者,并不一定就一定要从零开始,相反,在北美,华人的数量依然不少,相应的平面媒体,出版物也依然不少,比如方方在国内无法出版的讲述武汉疫情的《方方日记》,就是在美国出版的,如此等等也不胜枚举。除此之外,不是还有台湾嘛!余杰虽然人在美国,但他的书也是在台湾出版的啊,这也是一条途径啊!

至于自媒体平台,从微信转战到其他平台如Matters也不是不可以啊!你可以自己先写一段时间,了解了新平台的游戏规则,再组建团队啊。一切的习惯,渠道,都是可以有新的应对措施的,就是看你换一个国家之后,愿不愿意重新探索。

4. anxinmiaomiaomiao,回应《唐山往事:钢厂、黑社会与公安局门前的上访长龙

我本身就是生长在这片土地的80后,从小到现在。也会在长辈的笑谈中了解到这座城市发生的故事,所以很多本地人愤怒于“抹黑了这座城市”的话题,我从来没有愤怒过,因为这就放佛一个个属于自己的平行时空,你没在里面就感觉平平淡淡,你遭受过铁拳,你就知道一切都是自己想象的乌托邦。

5. 第十一个观察者、人生若只如初见,回应《被毁约、去西部、进体制,大陆逾千万毕业生如何“上岸”?》

第十一个观察者:无论是数据还是观点都相当精准的文章,可以看出端的记者切实的做过周密的调研和采访。

不过文章里有一部分没提到:为什么中国大学生如此重视“应届生”身份?

这也算是中国就业市场的一个特色“处女膜”制度,首先就是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岗位,许多岗位限制仅供应届生报名,如果保有身份,就可以避免和“社会考生”竞争,从而提高上岸率。

社会上来说,很多大厂,包括腾讯,阿里,百度等IT强企招聘往往会限制往届生参加求职,这些企业需要“新血”(New Blood),或者有2-3年工作经验的员工,这就导致如果错过应届生身份,而又没有工作满2-3年,就会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既不是应届生,也没有工作经验。

不得不说对比成熟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中国企业是急功近利的,他们更希望得到“毋需培训即可发挥最大性能”的员工,或者配合政府指标的“应届毕业生”,而毕业1年左右的大学生正好卡在两者皆不符合的夹缝之中。

而这薄薄的“处女膜”就是被称为“三方协议”的东西,三方协议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简称,它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能解决应届毕业生户籍、档案、保险、公积金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如果你觉得难以理解,那么简单的来说,这张纸就是“应届生身份证明”,与公司签订后应届生身份随即消失,这么一来“公司毁约”就不单单是经济或者合同问题,而是一个重要身份留存的问题。如果企业毁约,很多应届生会失去身份进而失去大厂面试机会和考公机会。

观察:教育培训行业遭到的毁灭性打击与考公之间的直接关系

文章中提到了,教育培训行业遭受毁灭性打击之后“7-9千”收入岗位消失,这当然是从经济上分析的,我从大学生课程专业上进行分析,本来“教培”行业是一个容留“文科生”的缓冲地带,许多教育类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贸易,国际语言学,英语专业等学生,毕业之后第一年因为缺乏职业规划以及疫情下对外贸易萎缩导致的岗位不足等问题,他们往往会选择成为教培老师,首先这发挥了他们的专业优势——语言类专长,其次也是作为考公考编的跳板,极大的容留了这些专业大学生们。

但是在“双减”铁拳之下基本上教培都完蛋了,大学生们开始全力冲刺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使得近年的考试竞争非常激烈,以至于某些区县的小学老师都将“研究生及以上”作为硬性门槛。

人生若只如初见:@第十一个观察者:感谢朋友如此详细和准确的补充!不过据我了解并不是“与公司签订三方协议后应届生身份随即消失”,而且开始缴纳社保后应届生身份才会消失。

另外补充一点: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在明年起,也就是2023年就要消失了,参考如下: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稳妥有序推动取消就业报到证。从2023年起,不再发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取消就业报到证补办、改派手续,不再将就业报到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

6. jonathan11572,回应《社会主义是门好生意?他在台湾经营朝鲜粉丝页

我也短暂关注过这个专页,刚开始是满足好奇心,看他的贴文也能了解朝鲜,起码很多东西都是以前从来没听说过的。

而后来慢慢就变味了,偶尔还听到为极权辩护的发言,一副我知道我国家政治上有不足,那又如何?我管不了政治,你们来旅游就对了,也别想管太多。诚然,我并不会用好坏来区分人事物,譬如朝鲜有各种各样的人,这不能单一而论。

但是这世界是有是非黑白的,你可以避而不谈,你也可以中立客观,但是为极权辩护是我永远无法忍受的。我能理解作为朝鲜人想宣传自己国家,为自己国家自豪,但我观感上接受不了,甚至这种情况下连说服都懒得去说服,直接unfollow。

7. Hsiachin,回应《困在燕郊的人

遥想起前几个月,部分县将全县的交通灯设置为红灯,民怨沸腾,如今竟已成为一个政治正确了,不忍让人唏嘘。

行政区划的分割导致了两地的政策无法直接衔接,如果是一个地级市还好,但一旦牵涉到跨省、跨市通勤,这些跨市通勤的打工人,是更脆弱的。

这些人往往会出现工作地不管,居住地不帮的困境之中,不过北三县算是幸运的,这些通勤客多到当局不得不重视的地步,如果换做其他的地方,他们还会等到那一纸“通行证”么,显然不会。

8. Vicc,回应圆桌话题《大陆网民伪造过百中文维基古罗斯史条目,你如何看“人人均可编辑”的背后问题?

作为一名有10年编辑史的维基百科编者,只能说这件事给大家呈现了维基百科混乱中的冰山一角。纵使维基百科有同行评审机制,但针对这种冷知识,大家都没有欲望,为了条目数而得过且过。去年基金会封禁了一群亲共/粉红管理员,虽说我是对此拍手叫好,但这些人里也有我认为不错的编者。只能说,中文维基百科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懂得保质,而非追求假大空。

9. 第十一个观察者,回应圆桌话题《非洲人举牌被揭涉产业买卖、虐待和剥削儿童,你如何看短片生产背后的问题?

其实在“我是黑鬼智商低”这件恶劣的事情出来之前,我就在淘宝(网络购物平台)刷到过类似的“黑人庆祝生日”之类的商品(2018-19年左右),一开始以为是网络ps之类的商品,结果点进去看到是真实的黑人拍摄,其中除了文中的小孩庆祝之外还有类似于请肌肉发达的健壮黑人手持步枪鸣枪庆祝生日/庆祝公司xx周年之类的内容,当时我没怎么思考,当成一个搞笑类型的服务一笑而过了。

现在想想,即使是这类没有明面上歧视的服务,实际上潜藏了隐形的民族中心主义陷阱,这一过程在社会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为内隐联想和内隐态度,内隐认知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继续深入之前,我其实想更正一下用词,其实与美国那种移民国家所常讨论的种族歧视(Racism)相比,中国的族群组成比较单一,且主体民族占比高,所以我觉得用“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来分析会比单纯的讨论Racism分析更为合适。

用通俗的话粗略区分种族歧视和民族中心主义大概就是“我是白种人/黄种人,讨厌黑人”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区别。当然这两者不是完全分离的,而可能是嵌套的。

排除少部分极端种族主义者和明确的种族歧视行为,比如文中指挥非洲黑人小孩说出严重歧视性话语的那批人,那么其他购买这类产品的人又是何种心态?这里就引入“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来进行分析。

其实很多带有轻微民族中心主义思维的中国人乃至是亚洲人对黑人并没有十分明显的敌意,但是内隐认知(Implicit attitude)中体现出的情绪体现是轻蔑和认为其文化是bizarre的(奇异的,怪诞的,不寻常的),在这种内隐认知中,非洲的黑人似乎是一种神秘奇异的,但文明程度低的群体。如果从这里考虑,淘宝的“黑人服务”的确很好的满足了这些人的猎奇心理和轻微的优越感,能够有市场也不足为奇。

这种认知不仅仅出现在现代的亚洲国家中,事实上在19世纪的欧美人类学家中也流传过一段时间,甚至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曾为西方帝国主义辩护,理由是非西方社会是“原始的”和“不文明的”。这种投射除了黑人,还反应在对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等群体的态度上。

民族中心主义可以广泛的植入群体的内隐认知中的原因是:相对于种族歧视那么显性化的观念,民族中心主义是每个民族多多少少都带有的、且并不完全负面的东西。也正是民族中心主义带来本族群的文化认同使得群体内的个人有更深的忠诚感,更有可能遵守规范并与相关成员建立关系。社会认同方法表明,民族中心主义信仰是由对自己文化的强烈认同引起的,这种认同直接创造了对该文化的积极看法。

所以如果各位在自己身上看到了类似的影子,也大可不必担心,在东亚这种受儒家文化、大家族制影响,偏保守文化认同的地区,产生这类思维无可厚非,重要的认识其产生的原因。也正是如此,虽然被中文互联网嘲弄的“白左”常在一些问题上矫枉过正,但其确实在欧美社会上将民族平等理论传播开来了,而中国乃至东亚社会,其民族和人种结构单一,也不属于移民国家,往往最受民族中心主义影响。

希望各位意识到种族中心主义虽然有其诞生和存在的正当理由,但其并不是完全温顺无害的思潮,如果意识到却不加反思,任其狂暴起来,那么带来的最有害的影响就包括但不限于种族灭绝、种族隔离、奴隶制和许多暴力冲突了。种族中心主义的这些负面影响的历史例子有如种族大屠杀、十字军东征、眼泪之路(英语:Trail of Tears,又名血泪之路,是迫使美国印第安人(美洲原住民)从美国东南部的家乡迁往密西西比河西岸印第安领地的一系列强制性人口迁移。)等等。

最后放一点私货,也是我作为左派的无奈感叹,随着国际共运的退潮和逆全球化的加速,民族主义的逆流也回到了中国大地,也许它不曾褪去过,但是我们曾经确实有机会团结全世界的无产者们,无论种族,肤色,为了解放全人类奋斗。但我们的媒体现在却空有红色的名号,散布的却都是些“入关”和仰视一切的民族主义的形左实右的东西……只让我感到可悲。

10. 第十一个观察者,回应圆桌话题《维珍航空容许空服员展示纹身,传统制服所展示的是专业还是守旧的职场文化?

虽然这一点确实和社会文化有关系,以我的观察,欧美普遍对纹身比较宽容,大街上也常看到大面积纹身的人士,维珍作为英国航空公司放松限制可以说在可以预料到范畴内。

但是相反,亚洲地区对纹身文化就比较保守,日本对纹身人士的限制就有许多,比如禁止进入公共浴池等,主要是因为在日本纹身常与“暴力团”(中文互联网常译做作“黑社会”)相关,裸露纹身被视为展现其组织身份和威胁意味,可能使其他人感到不舒服。

说到高跟鞋,我个人是坚决反对“强制穿高跟鞋作为职业规范”的,特别是空中乘务员,这一点尤其不合理,高空服务的特殊性导致乘务员会面临气流颠簸,舱室不水平等诸多问题,高跟鞋带来的站立不稳定性更显突出,相比办公室等场景带来更多风险,更甚可能在紧急情况下妨碍机组人员逃生。我强烈建议废除空乘人员强制穿高跟鞋的额外规定。

另外“服仪松绑浪潮”不代表大家都不穿制服,文中的意思是给机组换上更轻松的服装,这一点我极度支持,因为常座飞机,从个人经验是宽松的服饰绝对能带来更良好的心情,因为飞机本身作为一个封闭的载具,且考虑到航空燃油经济性的考量,除了747之类的大型客机,很多支线客机都是十分狭窄的,座位也十分狭小,在这种环境闷上几个小时,还要穿修身的服饰,真的会很不舒服,至于服务质量我不太担忧,毕竟宽松服饰带来的舒适性说不定还能带来更好的心情以及更好的服务。我支持这一点的重要原因是其本身的解放意义是人道且合理的。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