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三國領袖在聯合視像會議中宣布,三國將建立一個名為「澳英美」(AUKUS,又稱「奧庫斯」)的「增強版三方安全夥伴關係」(enhanced trilateral security partnership) 。由於美英澳三國都是傳統的海洋國家。筆者在這裏以「海洋三國協約」稱呼之。
作為首個高規格、深層次的多國軍事同盟,締結海洋三國協約的消息一發表,就震驚世界,也引來很大爭議。本文嘗試解釋一下這些爭議。
第一,海洋三國協約是否專門針對中國?
三國在反對以進取的方式宣示「過分的海洋主張」的同時,也反對任何一國單方面地 「以武力或脅迫的方式改變領土控制現狀」。這才是海洋三國與中國的核心矛盾。
海洋三國協約毋庸置疑有防禦中國的成分,但針對中國並非其唯一目的,其更主要的目的是捍衞「基於規則」 (rules-based)的國際海洋關係。三國聲明中沒有提及中國,反而一再強調合作是「基於三國長期理想以及共同的對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承諾。這意味著,海洋三國協約要應對的是是全球性的問題。
三國的地理分布非常值得一提。澳洲是唯一本土同時直接面對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洋的國家(權威的國家地理學會在2021年6月世界海洋日正式承認南冰洋為世界第五大洋)。英國本土雖然只鄰接大西洋,但其海外領土廣闊地分布(或鄰接)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南大洋,英國更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海洋帝國。美國是全球唯二(和加拿大)本土同時直接面向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國家,海外屬地遍及太平洋,其海外軍事基地更遍布五大洲、五大洋。海洋在這三國的歷史和傳統中都極為重要。從三國領土這種遍布全世界和面向海洋的地理也可看到,中國、亞太甚至印太只是「目前」三國最關注的地區,在世界範圍內維護現行的海洋規則體系,保障海洋的開放,乃是三國終極關注。
只是不巧,中國目前應該就是三國認定的「過分海洋主張的進取的提倡者」。大致上,中國被三國認為「過分的海洋主張」有以下幾個:主張領海的「無害通過」必須實現得到沿岸國的批准;把管轄權擴張到領海和毗鄰區以外(即「國際水域」);高調指責別國行使「國際海峽通過權」;利用直綫領海基綫擴大群島地區的領海範圍(西沙);把暗礁視為「領土」;把遠離其他陸地的低潮高地視為可獲得領海的基點;把不能維持經濟生活的礁石視為經濟專屬區的基點;試圖用人工島把暗礁、低潮高地、礁石提升到有法律效力的島嶼;主張「九段綫」內為中國的「歷史性水域」……
此外,近年來,中國涉及的海洋爭議越來越多,各國反應也越加強烈。除了以上「過分的海洋主張」,還涉及了島嶼領土主權紛爭(東海和南海)。應該指出,海洋三國和中國沒有領土衝突(或許是巧合,或許也是考慮成員國時的一個因素),在中國和鄰國的領土爭議中也保持中立。但是三國在反對以進取的方式宣示「過分的海洋主張」的同時,也反對任何一國單方面地 「以武力或脅迫的方式改變領土控制現狀」。這才是海洋三國與中國的核心矛盾。
有的人把海洋三國和中國的這種關係形容為「企圖阻止中國崛起」,這在相當大程度上誤讀了三國的真正目的。可以預期,如果有其它國家以進取的方式改變國際海洋規則和現狀,它們也會成為三國的目標。
第二,向澳洲提供核潛艇技術是否違反《核不擴散條約》?
這些限制不包括和平用途的核發電站,也不包括以核反應堆為動力的潛艇和航母。
海洋三國協約聲明中最轟動的一點就是核潛艇。美英兩國不但向澳洲出售核潛艇,還與澳洲分享核心技術,長期目標是澳洲能在本土生產核潛艇。
核潛艇可長期隱蔽地在海底活動,多半還帶有巡航導彈或彈道導彈能力,是真正的戰略級別的重磅武器。國際上,共享核潛艇的先例只存在於「特殊關係」的美英之間。除此之外,有單一的租借核潛艇(印度向俄羅斯)的個案,但出售核潛艇的例子還沒有。與較為臨時的「租借」或者單純的「出售」相比,在海洋三國協議中的技術共享對澳洲更意義重大,它讓澳洲一下子將擁有核潛艇的技術。更「貼心」的是,為了應付開發和建造核潛艇的空窗期,美國還決定先以「租借」形式向澳洲提供核潛艇,提供即戰力。如果事成,澳洲將繼美俄中英法印六國後,成為第七個國家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一下子躋身海軍強國之列。
很多媒體指責,海洋三國協約違反了《核不擴散條約》,然而這種指責並不成立。
《核不擴散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是簽訂於1968年的國際公約。目前全球只有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南蘇丹沒有簽署。其中,南蘇丹沒有簽署的原因大概主要是剛剛獨立不久還來不及;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三國一開始就準備發展核武,自始至終就沒打算加入,它們都在1968年之後陸續掌握了核武器。朝鮮則在簽署後退出,雖然「退出條約」是一國主權,但簽署後再退出代價重大,朝鮮為此遭到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制裁至今。另外,簽約國伊朗暗中發展核武器,也遭到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制裁。可見,《核不擴散條約》是一份嚴肅的、有約束力的國際協議。
《核不擴散條約》無疑規定了有核國家不能向無核國家擴散核武器,也規定無核國家不能發展核武器。然而,這些限制不包括和平用途的核發電站,也不包括以核反應堆為動力的潛艇和航母。
根據《馬克思普朗克國際法百科全書》(Max Planck Encyclopedias of International Law,MPIL)中「核動力船隻」(Nuclear Powered Ships)的詞條 ,配備核動力的船隻與配備核武器的船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種類。該百科全書中的「核武器」(Nuclear Weapons and Warfare)詞條 ,同樣清晰定義了核武器是指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等以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為基礎的爆炸裝置(Nuclear weapons are explosives that derive their destructive force from either fission or fusion of atomic nuclides.)。
《核不擴散條約》沒有提及核動力船隻。另一方面,核動力船隻有自己的國際多邊條約,不在《核不擴散條約》之內。這些條約主要是1962年「Convention on the Liability of Operators of Nuclear Ships」,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也有相關規定,此外還有一些雙邊或小範圍的多邊條約。這些條約都沒有規定「核動力船隻不能擴散」。事實上,核動力船隻除了軍用之外,也有民用的,蘇聯和俄羅斯都有核動力破冰船 。
因此,把有核動力的船隻說成是「核武器」,把美英向澳洲分享核動力技術說成是「核擴散」,無疑是不符合事實的。
除了《核不擴散條約》,中國還指責澳洲破壞《南太平洋無核區條約》和《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然而,《南太平洋無核區條約》 只規定在「南太平洋無核武區域」不得製造獲得和使用「核爆炸裝置」(即核彈)(第三條),不得儲藏核爆炸裝置、不得測試核爆炸、不得廢棄核廢料等,並無規定不能使用核動力船隻。而且,「南太平洋無核區域」也不包括澳大利亞印度洋一側的水域(附件一B)。
類似地,《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 只規定簽約國不在「東南亞無核武區」內製造、使用、測試核武器和廢棄核廢料(第三條)。這也和核動力船隻無關。有趣的是,《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開放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五大國簽署,但五大國無一簽署 。
第三,為什麼美英向澳洲共享核動力技術?
這正是原有的平衡正在被打破,另一方於是不得不也加入這種競賽才能回復平衡的寫照。
儘管如此,核潛艇畢竟是戰略級別的武器,美英為何要共享給澳洲呢?事實上,這正是過去十幾年中,戰略級別武器在亞太不斷增加和擴散的必然結果。
最顯著的是朝鮮,它同時發展核武器和戰略彈道導彈兩種戰略武器。中國雖然沒有向朝鮮輸出核武器技術,但在美國每次試圖向朝鮮加大制裁以讓它放棄之際,中國總是背後給朝鮮撐腰的那個。
朝鮮發展戰略武器,讓亞太國家不得不跟進。其實在東亞,美國一直是壓制日本和韓國不發展戰略武器的國家,以自己提供保護傘換取兩國「甘於被限制」。顯而易見,這種限制總有一個限度:當盟國不再信賴美國能無條件防衞自己,它們採用的必然做法就是把主導權奪回來。在朝鮮節節發展戰略武器之下,韓國也不得不要求美國放鬆對韓國發展彈道導彈技術的限制。今年文在寅訪美時,美國終於答應韓國放鬆限制。現在韓國已試射彈道導彈。顯而易見,韓國早有這樣的技術儲備,一旦鬆綁,發展一日千里。
類似的邏輯也在日本上。日本是科技大國,但在和平憲法和美國壓制下,軍工產業卻長期受限。日本不能發展航空母艦,只能發展直升機母艦。至於導彈技術,日本還在韓國之後。這與日本的科技不相稱,完全是受限制的結果。朝鮮發展核武器和彈道導彈,嚴重威脅日本。日本也有發展戰略武器的呼聲。早在數年前,筆者已撰文悲觀地預料,亞洲必然最終成為戰略武器的比試場地。這正是原有的平衡正在被打破,另一方於是不得不也加入這種競賽才能回復平衡的寫照。
美國現在向澳洲提供核潛艇也是同一邏輯的延續。但不同的是,對手是中國。最近幾年,中國正大規模發展戰略武器。
今年最大的軍事新聞,莫過於一年內有兩次報導,中國疑似在玉門和哈密正建造大批核導彈發射井,外間形容「玉門和哈密的發射井建設,是中國核武庫有史以來最重大的擴張」 。
中國的航空母艦現役已有兩艘,與英國並列第二。算上正在建造的第三和第四艘。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航空母艦大國。以中國的造船速度,以後在總量上趕超美國不是夢。由於中國海軍急速發展,美國也重啟造艦計劃,同時把更多的航母編隊調配到亞洲。
中國在中程導彈上的飛躍同樣令人矚目。美國和俄羅斯此前有美俄雙邊《中程導彈條約》,銷毀了一大批中程導彈,也不能發展新的中程導彈。中國得以大力發展而趕超美俄。目前已在中程導彈武器競賽中獨佔鰲頭。美俄同意廢除《中程導彈條約》,正是因為這個條約讓中國得益,兩家再原地踏步就被中國全面壓制了。美國希望中國加入美俄軍控談判,中國斷然拒絕。美國現在已計劃在亞太地區部署中程導彈應對。
更重要的是核武器。今年最大的軍事新聞,莫過於一年內有兩次報導,中國疑似在玉門和哈密正建造大批核導彈發射井,外間形容「玉門和哈密的發射井建設,是中國核武庫有史以來最重大的擴張」 。而此事發生的背景,正是拜登上台後,逆轉特朗普時代的政策,同意把美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 Treaty)延長。特朗普政府原先之所以提出不再延長,著眼點也是這個條約和《中程導彈條約》一樣,「綁住美國(和俄羅斯)的手腳」,讓中國「佔便宜」。拜登延長條約後就傳來中國正在加強核武器庫的消息,對拜登政府誠然是一大打擊。
中國官方對是否正在增加核武器不置可否。有媒體說那些「發射井」實際上是「風力發電站」。但早在2020年,中國《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已在微博吹風,說中國「應該在短時間內把核彈頭增至千枚」 。在「發射井」事件後,胡錫進再次發文,重提中國最緊迫的工作是「不斷快速提高核彈頭和東方41(彈道導彈)這種高遠程、高生存能力導彈的列裝數量」,「一定要多到讓美國瑟瑟發抖」。鑒於胡錫進常常是中共的吹風機。外國有理由相信,中國確實正在急速發展核武器。
美國不斷敦促中國也要參加軍控談判,中國再次斷然拒絕。到了9月7日,就連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也警告「中國的核武庫正迅速擴大」,提出中國參加軍控談判,中國依然拒絕。外交部軍控司發言人聲稱,「如果美國願意把核武器庫削減到中國的水平,中國將樂於加入美俄談判」 。他還反稱「炒作中國因素致使美方轉移國際注意力的把戲,意在為其退出《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製造藉口」。然而,如果拜登政府要為退出這個條約找藉口,一開始又何必逆轉特朗普的不延長條約的決定呢?
中國指控海洋三國「違反《核不擴散條約》」,上面已論證其非。值得指出的是,中國雖然以「有核國」的身份加入條約,確實與澳洲「無核國」身份不同,然而這不等於《核不擴散條約》就對有核國沒有約束力。《核不擴散條約》規定的不單單是「不擴散」,還有不發展和削減核武器的條款。第六條規定:「每個締約國承諾就及早停止核軍備競賽和核裁軍方面的有效措施,以及就一項在嚴格和有效國際監督下的全面徹底裁軍條約,真誠地進行談判。」
美國在1968年簽署條約之後,核武器總量就一直在減少 。在冷戰巔峰時期,美蘇都有數萬枚核武器。美國最多的時候正是1967年3萬枚左右,之後基本一直削減,現時扣除退休的彈頭,只有不到4000枚。蘇聯的頂峰在1980年代中期,高達4萬多枚,但現在也基本削減到不到5000枚。英法中三國長期位於第二梯度,數量一直控制在二三百枚左右。如果中國按照胡錫進的說法,要快速提升到千枚左右。這不但沒有「核裁軍」,反而類似「進行核軍事競賽」。雖然難以說中國就一定違反了《核不擴散條約》第六條,但明顯與第六條的精神不符。
很明顯,亞洲正在進入另一個戰略武器失衡的狀態。要知道,軍備發展從來不可能完全是一國的內政。一方急速發展,另一方不可能坐著什麼都不做。既然中國說「內政不可干涉」,又拒絕任何軍控談判,那麼其他國家也只能跟進了。美英給澳洲輸出戰略武器核潛艇,正是這種反應。如果照這種趨勢,印太地區無可奈何地會螺旋式地進入戰略武器競賽的時代。在英德一戰前,美蘇冷戰時,都令人遺憾地看到類似的趨勢。
第四,海洋三國協約會否影響美法關係?
這次法國暴怒不但在「搶生意」,更多在於感覺被瞞騙。
海洋三國協約剛宣布時,抗議最厲害的反而是法國。中國媒體也趁機推波助瀾,宣傳「美國只顧自己利益」、「美國不可靠」,「隨時會背棄盟友」(法國)等。這種說法也不盡正確。
面對原先的潛艇合同不得不被廢除,法國固然有理由生氣。然而,該合同的執行早就出現至少四大問題。一曰造價:原先預算是500億美元,相當於每艘柴油潛艇四十多億,已被不少澳洲人質疑造價太高,可是法國在簽訂合同後還不斷要求增加預算,最近一次已增加到900億(最近一次),幾乎翻倍,這樣算下來每艘是七十多億。作為對比,美國的主力核潛艇「維珍尼亞級」,每艘才28-34億。二曰延期 ,潛艇設計不斷改版以致嚴重滯後,光是設計至今已超過原先預期九個月。原先預定第一艘潛艇在2020年代中期下水,現在預計要再過十年。三曰技術,法國計劃換上一種以前從未實用過的螺旋槳推進技術,在澳洲看來,法國人未免把自己變成白老鼠。四曰生產地,潛艇在何處生產,固然有推進就業等經濟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澳洲獲得自己本土生產和維護潛艇的技術,是一個戰略性決策。原先協議至少50%的生產在澳洲本土進行,然而後來卻漸漸變得不可能,澳洲大感上當受騙。
更何況現在美國提供的是「高檔」得多的核潛艇選項,還結成三國協約,對澳洲的戰略意義大得多了。澳洲這個抉擇是理性的,完全符合澳洲的最大利益。法國生氣歸生氣,最終也只能諒解。
這次法國暴怒不但在「搶生意」,更多在於感覺被瞞騙。美英澳三國的外交手腕上出現問題是重要原因。誠然,三國協約涉及重大軍事機密,不可能在敲定前就大肆宣揚。但若三國外交人員有足夠智慧,可發揮技巧加以暗示,或者在宣布前先知會法國,讓法國不至於得知消息時這麼愕然。這個責任該歸誰,大概三國都有點責任,但最重要的還是澳洲而不是美英:因為澳洲才是「背約」的當事人。澳法潛艇合約飽受批評不是新聞。根據澳洲總理莫里森的說法,澳洲一早就和法國討論了潛艇合同出現問題,還暗示有可能取消;但法國說「從未得到暗示」。這裏是溝通出現問題,還是有一方不老實,只能是羅生門了。法國政府的強硬姿態還有應對國內壓力的原因。顯而易見,法國作為大國,不可能連憤怒都不表示一下,更何況馬克龍還面臨明年選舉的壓力。
無論如何,法國與美英澳等國本來就是盟友,也有共同價值觀,他們之間再吵鬧也不過是兄弟之間的爭吵而已,並非無法解決的大事。法國本身就是印太國家:在印度洋(留尼旺)和太平洋(法屬波利尼西亞和新喀裏多尼亞)都有海外領地,也在印太地區也有傳統利益。作為海軍大國,法國在印太的利益也和美英澳一致,對國際水道的自由航行、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以及印太地區的安全受衝擊深感焦慮。而且,美法在歐洲、中東、非洲也還都有大量共同利益,怎麼可能真的翻臉?至於說,法國會推動「歐洲聯軍」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其實法國增加軍事開支正是美國歡迎的。法國和德國軍事開支遲遲不達到GDP的2%的最低限度(法國目前為1.8%),美國已從奧巴馬時代抱怨到拜登時代。果然,隨著美國總統拜登與法國總統馬克龍的通電,雙方的緊張關係已放緩。
第五,海洋三國協約是否讓其他盟國感到「親疏有別」?
海洋三國協約之所以是這三國,並不是完全僅僅是隻有這三國才是「自己人」的原因。
中國媒體另一種論調是,三國協約讓其他盟國感到「親疏有別」,「冷了美國其他盟國的心」,「搞了半天,只有昂撒人(盎格魯薩克森人)才是自己人,印度日本情何以堪?」。
這同樣有點「挑撥離間」的宣傳當然也是經不起推敲的。海洋三國協約首先由美英澳三國締結,當然不可避免有「自己人」的原因。美英澳都是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他們不但共享價值觀,還共享母語,共享歷史,還共享海洋國家的傳統,一定程度上,它們確實都是「自己人」。但其他國家不加進來,有其客觀的考量。比如,美英澳都是五眼集團成員,海洋三國協約成了五眼的「核心加強版」。同樣是「昂撒人」英語國家,為什麼不把其他「兩眼」加拿大和新西蘭加進來?
這一方面涉及國家意願。比如,美國本來有意願把五眼打造成更高級的同盟,然而,新西蘭卻只想維持「情報交流」的層次。連加強五眼都不願意,新西蘭又何來會願意加入海洋國家協約?另一方面就是敏感的核潛艇問題。不是所有國家都願意採納核技術。1980年代,新西蘭因制定了無核政策,不允許美國核潛艇進入新西蘭港口,美新鬧得很不愉快。新西蘭又如何會加入?加拿大的問題也是類似。因此,儘管海洋三國協議並非一定是封閉的,但其他國家加入會非常困難。比如日本,最大的障礙就是日本自己的反核政策,如果日本不改變,即便美英澳肯接納日本,日本也無法加入。因此,海洋三國協約之所以是這三國,並不是完全僅僅是隻有這三國才是「自己人」的原因。
海洋三國協約目前的高標準帶來一定封閉性。但海洋協約剛剛開始,其發展還有很多可能。比如將來可能以海洋三國為核心,把其他海洋國家拉進來,在三國核心上加入「第二梯隊」國家(不共享核潛艇),組建一個「海洋協約擴大版」。
海洋三國協約三國協約不會讓其他國家感到「被拋棄」,反而會美國以它為核心與其他區內同盟體系進一步合作,促進其與其他機制的互動。比如,剛剛舉行的首次四國夥伴的元首綫下峰會,就充分肯定了四國夥伴在印太地區乃至全球合作的重要性。表明三國協約不會削弱四角夥伴的重要性。
其實,印太地區的同盟關係本來就錯綜複雜,多個體系並存。為說明,筆者繪製一圖如下。
雙邊關係用直綫表示:美日、美韓、美菲、美新加坡。此外,澳洲和巴布亞新幾內亞,英國和文萊,也有軍事同盟的關係,但這對印太爭霸關係較為邊緣,這裏用虛綫表示。三邊和以上的同盟關係以圓圈表示。三邊關係:海洋三國協約、美澳新(新西蘭);四邊關係:美日澳印四角夥伴;五邊關係:五眼同盟(美英澳加新)、五國聯防(英、澳、新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同盟之間的深度,用不同的粗細表示。紅色代表的海洋三國協約是最粗的,四角夥伴則稍微弱一些。如此類推。
這個同盟體系以美國為核心,但顯而易見,目前已經從「中心——輻條」狀向網狀演化。不少國家在不同機制下並行不悖。現在多了三國協約,澳洲隱然有成為「第二中心」的感覺。日前傳來,日本和英國正進行軍事合作談判,若成功又會在這個網上再加一條綫。筆者預期,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體系,最終會在多重條約共同作用下,形成美國一級中心,日本、澳洲、英國二級中心的結構。大家盡可拭目以待。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