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评论深度

“战狼外交”的进化?——以近期中国对法外交为样本

道义感不能代替现实应对,对“一味蛮”的鄙夷不屑,不能遮蔽对“一味诈”的警惕和拆解。

2019年3月25日法国巴黎,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议后会举行新闻发布会。

2019年3月25日法国巴黎,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议后会举行新闻发布会。摄:Yoan Valat/Reuters/达志影像

雷隆

刊登于 2021-03-29

#中国外交#雷隆#评论

2021年3月22日,以新疆人权问题为导火索,中国与欧洲同日宣布对彼此有关机构和人员实行制裁,这构成自1989年之后中欧关系最大幅度的下挫。在Covid-19疫情和美欧重新接近的背景下,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

在这场转折的前后,中国驻法使馆及大使卢沙野的表现,可以说既是整个格局的缩影,同时又加速了这一格局的形成。今年二月,卢沙野致函法国参议员李察(Alain Richard),要求其取消赴台参访行程。此举被拒绝并经媒体曝光后,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FRS)研究员邦达兹(Antoine Bondaz)发推文叫好,而中国驻法使馆官方推特账户19日以“小流氓”(petite frappe)进行回击,导致舆论大哗。法国外交部为此召见卢沙野,后者却以行程不便理由拒绝,并延后一日前往法国外交部就新疆和台湾事态进行“交涉”。这一连串举动,更加强化了外界对其“战狼大使”的观感。

2015年的电影《战狼》,为大致在此前后的中国外交转向引入了一个图腾式符号。但外界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往往强调的是晚清外交官郭嵩焘所谓“一味蛮”的一面,而忽略了“一味诈”的另一面。而事实上,后者不仅是前者的并行产物,而且甚至更加符合“战狼”的本意。作家姜戎2005年出版的小说《狼图腾》,则更点出战狼的这一面向,狼群并非“一味蛮”便可成功出击猎食,它们纪律严明、进退有度、在猎物选定和攻击手段上甚至颇有谋略,懂得忍耐、配合和谋定后动。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从近期对法外交来看,“战狼外交”似乎变得更倾向短兵相接、更不忌惮发生官方层面的冲突,更善于利用所在国的疏漏展开攻击,而不是像留声机一般重复传统的陈词滥调,从某种意义上说,相比外界以为的“一味蛮”、一味放狠话,这种“战狼”其实已经有所进化,更加凸显其本身可能具有的危险属性。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