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问题大陆深度

禁用新疆棉花与抵制时装巨头,供应链的主导权在谁手中?

“市场发生一点点变化,都可能让一个产业消失,或者是让一个供应链变成破碎化。”

2012年11月1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一位农民在一块田里采摘棉花。

2012年11月1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一位农民在一块田里采摘棉花。图:China Daily/Reuters/达志影像

特约撰稿人 章一轰 林冬阳 发自深圳

刊登于 2021-03-28

#新疆棉#贸易战#棉花#新疆问题#强迫劳动#再教育营#新疆

编者按:围绕新疆棉风波的抵制、割席闹得沸沸扬扬,相关从业者的处境却鲜少被讨论。全球主流时装品牌禁用新疆棉花,对原来与其合作的中国棉农、纺纱厂、成衣制造商有什么影响?中国服装产业链能否脱离外贸,实现内循环?产棉大国和国际品牌之间,谁掌握了产业链的话语权?端传媒采访了棉纺织业供应链各环节的从业者,希望能够回应以上问题。

新疆棉为何被抵制?

全球服装供应链的“去新疆化”已经持续了大半年。最直接的法律依据出现在2020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防止强迫维吾尔劳动法》( 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 ),禁止进口来自新疆的产品,除非企业能向海关官员证明其产品不是由强迫劳工生产的。

这份法案在2020年3月由美国国会议员提出,用以回应2019年起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工人被强迫劳动的调查和报导。其中,智库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 ASPI ) 3月份发布的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报告称,83家跨国公司的供应链工厂存在雇佣新疆“再教育营”里维吾尔族工人的问题。

2020年3月,Nike发布声明回应澳大利亚智库的报告,称自己及合作供应商均“没有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采购产品”。零售商H&M也发布声明,指深切关注媒体和民间社会组织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强迫劳动和歧视的指控”,并表示“没有与任何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服装制造工厂合作,也不从该地区采购产品”。

2020年7月,美国商务部把11家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理由是涉嫌使用穆斯林少数民族的强迫劳动力,其中包括几家纺织企业。同月,全球超过250个人权与劳工团体发起“结束中国维吾尔地区强迫劳动联盟”运动,推动相关供应链移出新疆。美国服装和鞋类协会(AAFA)、美国时尚产业协会(USFIA)和零售业领袖协会(RILA)等行业协会也共同发表声明,强调对强迫劳动的零容忍立场。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