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刺杀小说家》:有人相信梦想,有人向现实妥协,但中间路线已消失?

再真诚的表达,有野心的寓意,《刺杀小说家》在这个春天,还是没能讨好整个市场中的任何一方?

《刺杀小说家》电影剧照。

《刺杀小说家》电影剧照。网上图片

特约撰稿人 鲁西西

刊登于 2021-03-13

#中国动画产业#刺杀小说家

春节过去月余,春节档电影依然在画。是次大陆春节档激烈混战(年初一多达七部电影同时上映),《刺杀小说家》本来一直徘徊在第三第四之间,后来终于上升到第三位,在《你好,李焕英》与《唐探3》之后。上映一个月来,这部电影拥大陆票房近10亿人民币;另一“战场”是在台湾,它曾在今年陆片来台十部抽签名额中,幸运抽中第四名,半月前元宵节上映以来也有近350万台币的票房,虽然与10亿人民币差距甚远,但相比以往陆片来台的遇冷常况,已被称为在台“逆风翻盘”,突破陆片来台的“天花板”。

当然,和“李焕英”与“唐探”的红火相比,《刺杀小说家》还是有些寂寞的。它不是热热闹闹的喜剧,不是大IP的改编或续集,没有超级巨星或者顶流鲜肉担纲,也没有足以引发各类票房奇迹的民族主义情绪加持⋯⋯甚至连片名,都被网友吐槽为春节期间“不吉利”,而且“小说家”听起来似乎离普通观众的生活不可谓不遥远。

实际上,这部电影也确实差点有另一个名字。导演路阳曾经考虑过将片名换成 “干掉大魔王”,符合电影情节,也更上口,更燃,更直接。但最终原名还是被保留了。正如主演雷佳音所说:“我不希望我履历里有个《干掉大魔王》,但我希望我的履历里有个《刺杀小说家》。”

对片名的选择过程,似乎全景浓缩式地展现了这部电影的全部坚持与退让,希望与失落,成功与失败。作为近年来少见的、从严肃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华语商业剧情片,它以近乎不合时宜的宏大愿景以及与之相称的复杂叙事、深切寓意,试图在华语片整体滑坡、观众欣赏口味日趋快餐化、审查标准愈发严厉且不定的当下,探索兼顾艺术性和商业价值的可能性。而它遭遇的两极化口碑,和第一二名相比有欠火爆的票房也证明,这样的坚持和努力注定是孤独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