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就算疫情结束了,等待你的新香港什么样?8处香港景观的改变或消失

香港的未来也许继续富有,更可能动辄以大型建设来展示雄心壮志,不过却会错过建立更丰富、前瞻与精彩社会的机会。

皇都戏院大厦向英皇道的一面,可见“蝉迷董卓”巨型浮雕,以及屋顶的抛物线型桁架。

皇都戏院大厦向英皇道的一面,可见“蝉迷董卓”巨型浮雕,以及屋顶的抛物线型桁架。图 : 作者提供

特约撰稿人 何尚衡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1-02-08

#都市规划#城市景观#香港未来#保育

经历了2019社会运动及2020起肆虐至今的疫情,多少人觉得“香港”变了一个样子?这感受不仅是失业率数字、空置店舖数量和待租却留白的照片带来,也归因于最近两年消失愈加频繁的香港经典建筑,以及急遽改头换面的城市空间设施。试想若2021年环球疫情缓和,游客再返香港,会觉得此城与昔日相比有何转变?我们整理了如下8处异动,包括城市景观的改变,及大众熟识但终被拆除的经典地标性建筑。“旧”香港,“新”香港,存在于这些变动背后的,是何种城市管治思维,欠缺历史观的政策又会造成什么后果?

01 栏杆:安全城市得要多安全?

走在当下香港市区,路人或许会发觉街道两旁的不锈钢栏杆虽跟以前一样,现在却用了更难让人拆下的方法来重新装上。一直以来,对城市空间和设计敏感的人,很易察觉香港栏杆之多、设计之严格及单调。香港路政署不仅就街上不同用途的栏杆制定了既定的款式,建筑物规例亦有严格要求,例如防护栏障不应低于1.1米、任何空隙或孔洞的尺寸不应大于100毫米等,而且为防人攀越,栏障中多用直条分间而非横杆。

而2019年持续多月的社会运动令许多栏杆遭到拆除。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曾于2019年10月的跨部门记者会上表示,计有约42000米路旁栏杆在社会运动期间遭到拆除,其长度与马拉松相等。对于街道没了栏杆这件事,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等作为城市规划、发展及管治核心的非牟利机构“创建香港”,曾于2019年7月去信香港运输署,阐述无栏杆的行人路令街道更安全和畅达,因行人更易横过马路及离开路面。运输署署长则回复称,会就交通状况与环境,检讨栏杆之必要和类型,不过事成前,会促请路政署重装遭拆除的栏杆。

香港大部分的建设、集体回忆、身份构成,都从城市现代化得来,现代建筑的历史可能并不久远,装饰也不华丽,却见证了香港由远东小城市变为国际大都会的过程,是研究现代都市及华人社会建筑演变的重要参考。偏偏现时保育的评核和政策,竟遗漏了这种历史观,

湾仔的行人天桥。
湾仔的行人天桥。摄:陈焯煇/端传媒

虽说社会运动是特例,但栏杆的变动,使我们重新思考城市设施与其背后管理思维的关系。以往最常谈及的,是公园设施及其管理。一直以来,香港公园被倡议社区活动的人戏谑为“不准公园”,除因规例繁多 ,还由于设施设计是以方便管理和免生意外为先, 譬如公园长椅,为防露宿者在长椅歇宿,会在中间加上扶手,使人不得躺下。这种宁滥勿缺地以禁绝来防范问题出现的管理思维,也屡见于香港多处公共空间。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