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夺冠》:爱拼不会赢,爱国才会

他们一个听到的是中国的胜利,另一个听到的是中国女排的胜利。

《夺冠》电影剧照。

《夺冠》电影剧照。图:安乐影片提供

特约撰稿人 红眼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0-10-13

#体育#中国电影#2016里约奥运#电影

相信没有人会注意不到《夺冠》片名上方的那行小字,“原名:中国女排”。其实,只不过是比片名“夺冠”的字体小了一点。形式上的妥协,观众心照,但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拍中国的电影是一门生意经,导演陈可辛却不是甘心“擦鞋”的生意人。

因为疫情影响需要延期上档,对历尽一波三折的《夺冠》(a.k.a. 中国女排)而言,简直小菜一碟。要知道中国女排,曾经是中国赖以撼动世界、证明自己的门楣,拍“中国女排”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奥运版本的《建国大业》。兹事体大,电影筹备经年,但即使陈可辛已是见惯大场面的老谋深算,都始终逃不过无处不在的老大哥。上映前夕,宣传海报已出,国家体育总局突然叫停,因为前国家队教练陈忠和不满剧情丑化了自己(或者是不想被塑造成片中主角郎平的陪衬品)。结果,抹黑指控变成一场体坛政治风波,由巩俐饰演的郎平,虽是核心人物,然而她一人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女排,而只提及 1980、2000、2010 这三个世代,同样不代表中国女排的全貌,甚至《中国女排》都不代表中国女排,谁都代表不了中国女排 —— 因为中国女排代表中国。电影几乎就要胎死腹中,但最终,陈可辛聪明又滑头,《中国女排》改名《夺冠》上映(但仍然写著“原名:中国女排”),换个角度,后退两步,要删的都删了,不开名的都不开名了,而《夺冠》甚至还跟去年国庆贺片《我和我的祖国》里徐峥执导的其中一个单元短片撞了名。当然,撞名就最好不过,别人过关,走走形式,也就同样过关。

以中国女排名宿兼教练郎平的职业生涯为骨干,陈可辛最初想说的是“中国女排”三十年的故事,但无奈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被需要的,被期待拍成传记的,却是中国女排三十年的“夺冠”事迹。认真一想,改名《夺冠》本身其实已很直接说明了电影的主题:除了冠军,就什么都不是的中国女排胜利悲歌。

《夺冠》电影剧照。
《夺冠》电影剧照。图:安乐影片提供

电影甫上映时,已在网上流传一则关于《夺冠》的笑话,基斯杜化路兰的科幻大片《天能》只是“主角”没有名字,但《夺冠》远胜路兰,是“主角”以外全部人都没有名字。电影中,除了郎平及现役的中国女排健将,其余都变成了面目模糊的 1 号球员、2 号球员⋯⋯就连郎平出席前队友陈招娣的葬体,死者都是无名无姓,遗照上仍要展示球衣号码,由黄渤饰演的陈忠和,更是从头到尾都只是“教练”。隐去名字的模糊化处理,相对片中有名有姓的美国、日本国家队,以及真人上镜的朱婷、张常宁、惠若琪、袁心玥等“白金一代”球员,避讳意图明显,略嫌突兀(我甚至觉得是故意欲盖弥彰处理得如此碍眼),不过,对整体影响不算很大,因为电影里面处理得更为模糊的,是奥运颁奖台上,中国国歌奏起的那一刻,“爱拼”与“爱国”之间纠缠不清的复杂情感。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