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沒有人會注意不到《奪冠》片名上方的那行小字,「原名:中國女排」。其實,只不過是比片名「奪冠」的字體小了一點。形式上的妥協,觀眾心照,但整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拍中國的電影是一門生意經,導演陳可辛卻不是甘心「擦鞋」的生意人。
因為疫情影響需要延期上檔,對歷盡一波三折的《奪冠》(a.k.a. 中國女排)而言,簡直小菜一碟。要知道中國女排,曾經是中國賴以撼動世界、證明自己的門楣,拍「中國女排」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奧運版本的《建國大業》。茲事體大,電影籌備經年,但即使陳可辛已是見慣大場面的老謀深算,都始終逃不過無處不在的老大哥。上映前夕,宣傳海報已出,國家體育總局突然叫停,因為前國家隊教練陳忠和不滿劇情醜化了自己(或者是不想被塑造成片中主角郎平的陪襯品)。結果,抹黑指控變成一場體壇政治風波,由鞏俐飾演的郎平,雖是核心人物,然而她一人不能代表整個中國女排,而只提及 1980、2000、2010 這三個世代,同樣不代表中國女排的全貌,甚至《中國女排》都不代表中國女排,誰都代表不了中國女排 —— 因為中國女排代表中國。電影幾乎就要胎死腹中,但最終,陳可辛聰明又滑頭,《中國女排》改名《奪冠》上映(但仍然寫著「原名:中國女排」),換個角度,後退兩步,要刪的都刪了,不開名的都不開名了,而《奪冠》甚至還跟去年國慶賀片《我和我的祖國》裡徐崢執導的其中一個單元短片撞了名。當然,撞名就最好不過,別人過關,走走形式,也就同樣過關。
以中國女排名宿兼教練郎平的職業生涯為骨幹,陳可辛最初想說的是「中國女排」三十年的故事,但無奈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被需要的,被期待拍成傳記的,卻是中國女排三十年的「奪冠」事蹟。認真一想,改名《奪冠》本身其實已很直接說明了電影的主題:除了冠軍,就什麼都不是的中國女排勝利悲歌。

電影甫上映時,已在網上流傳一則關於《奪冠》的笑話,基斯杜化路蘭的科幻大片《天能》只是「主角」沒有名字,但《奪冠》遠勝路蘭,是「主角」以外全部人都沒有名字。電影中,除了郎平及現役的中國女排健將,其餘都變成了面目模糊的 1 號球員、2 號球員⋯⋯就連郎平出席前隊友陳招娣的葬體,死者都是無名無姓,遺照上仍要展示球衣號碼,由黃渤飾演的陳忠和,更是從頭到尾都只是「教練」。隱去名字的模糊化處理,相對片中有名有姓的美國、日本國家隊,以及真人上鏡的朱婷、張常寧、惠若琪、袁心玥等「白金一代」球員,避諱意圖明顯,略嫌突兀(我甚至覺得是故意欲蓋彌彰處理得如此礙眼),不過,對整體影響不算很大,因為電影裡面處理得更為模糊的,是奧運頒獎台上,中國國歌奏起的那一刻,「愛拼」與「愛國」之間糾纏不清的複雜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