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台湾电影的十年再起:2019十大影片与十年回顾

这些非主流非商业电影的票房总收入,可能连年度卖座片的零头都不到,但它们的存在丰富了台湾电影的多元面貌……

《灼人秘密》剧照。

《灼人秘密》剧照。图:网上图片

特约作者 郑秉泓 发自高雄

刊登于 2019-12-31

#台湾电影

身为台湾电影的研究者,每到岁末年终完成一篇年度电影回顾文,是身为影迷的例行公事。我写回顾文的方式,向来是先把该年度有在戏院做正式商业放映的台片(剧情、纪录、动画、长短片不论)逐月列出,即便通常有九成已在公映时看过,往往仍有零星几部错过的片子得想方设法补看,之后再排出最后名单,罗列年度电影现象及其他特别值得表彰的人事物,同时也思考没在戏院放映的电影(通常是短片、纪录片、实验片)有哪些精彩到非要注记分享不可。

这几年,在戏院做商业放映的台湾电影数量算是稳定,通常落在四十余部,以剧情长片为主,纪录长片为辅,顶多再加上偶而插花的动画长片。2019年比较不一样的是,除了纪录片和动画片,动画短片(获金马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的《金鱼》)、纪录短片(和《你的脸》联映的《光》)、连公益中长片(片长56分钟的《我亲爱的父亲》)都进戏院做了商映。

就票房论,这些非主流非商业电影的放映总场次及票房总收入,可能连年度卖座片如《返校》、《第九分局》的零头都不到,但也正是它们的存在,丰富了硬梆梆的院线生态,国产电影的多元面貌由此可见。因此对我来说,有时挑战商业戏院这件事,即便在尝试的过程中多么跌跌撞撞甚至鼻青眼肿,结果绝对不会只是卖了几张票或者拆了多少帐而已。就像近年作品多在美术馆公映的蔡明亮,带著《你的脸》和短片《光》重返电影院(台北光点华山和高雄市电影馆),还把光点华山当成开放式的展场,透过有形的装置和各式各样的内容(如演唱会)去营造独特的沉浸体验;又或者公视“新创电影”《疑雾公堂》在南港喜乐时代影城独家放映,戏院版相较电视版在声音部份费了更多功夫,凡此种种“微”革命“微”颠覆,没有产生立即性的影响其实一点也不打紧,后续效应说不定会在很久以后的某年某日忽然涌现,谁知道呢?

不过写了这么多年台湾电影回顾文,总觉这次挑战特别大,因为不只要写单一年度的回顾,2019年同时也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2010-2019)的最后一年,全球各地影迷、协会不只要选年度最佳、年度十佳,甚至还选出十年十佳、二十年二十佳,希望透过琳瑯满目的团体票选或个人排列最爱最好电影片单,去勾勒这个世纪的迷影弧线。所以今次我把2019台湾电影回顾和十年台湾电影回顾写在一起,希望透过两份个人口味十佳片单的对照,在总结单一年度的同时,也对做为“后海角年代”21世纪台湾电影再起的这十年,提出一些观察。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