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台灣電影的研究者,每到歲末年終完成一篇年度電影回顧文,是身為影迷的例行公事。我寫回顧文的方式,向來是先把該年度有在戲院做正式商業放映的台片(劇情、紀錄、動畫、長短片不論)逐月列出,即便通常有九成已在公映時看過,往往仍有零星幾部錯過的片子得想方設法補看,之後再排出最後名單,羅列年度電影現象及其他特別值得表彰的人事物,同時也思考沒在戲院放映的電影(通常是短片、紀錄片、實驗片)有哪些精彩到非要註記分享不可。
這幾年,在戲院做商業放映的台灣電影數量算是穩定,通常落在四十餘部,以劇情長片為主,紀錄長片為輔,頂多再加上偶而插花的動畫長片。2019年比較不一樣的是,除了紀錄片和動畫片,動畫短片(獲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的《金魚》)、紀錄短片(和《你的臉》聯映的《光》)、連公益中長片(片長56分鐘的《我親愛的父親》)都進戲院做了商映。
就票房論,這些非主流非商業電影的放映總場次及票房總收入,可能連年度賣座片如《返校》、《第九分局》的零頭都不到,但也正是它們的存在,豐富了硬梆梆的院線生態,國產電影的多元面貌由此可見。因此對我來說,有時挑戰商業戲院這件事,即便在嘗試的過程中多麼跌跌撞撞甚至鼻青眼腫,結果絕對不會只是賣了幾張票或者拆了多少帳而已。就像近年作品多在美術館公映的蔡明亮,帶著《你的臉》和短片《光》重返電影院(台北光點華山和高雄市電影館),還把光點華山當成開放式的展場,透過有形的裝置和各式各樣的內容(如演唱會)去營造獨特的沉浸體驗;又或者公視「新創電影」《疑霧公堂》在南港喜樂時代影城獨家放映,戲院版相較電視版在聲音部份費了更多功夫,凡此種種「微」革命「微」顛覆,沒有產生立即性的影響其實一點也不打緊,後續效應說不定會在很久以後的某年某日忽然湧現,誰知道呢?
這篇寫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