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两岸三地历史课

压缩的文革历史与扩张的爱国教育,中国历史教科书70年变迁

线性历史叙事逻辑下,很难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最终容易教出两种学生,一种是书呆子,另一种是时代功利主义——取悦老师取悦权威。

2020年9月1日,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开学第一天,小学生在上课。

2020年9月1日,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开学第一天,小学生在上课。摄:Wei Liang/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端传媒记者 柳石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0-09-11

#两岸三地历史课#文化大革命

编者按:这是端传媒“两岸三地历史课”专题的第三篇报导。我们仔细阅读两岸三地的历史教科书,拆解内容与史观的演变,走近在黑板前挣扎和坚守的老师,重新咀嚼历史教育的真味。第一篇报导剖析了香港最新中史教材的调整,教材强调“香港自秦朝以来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并直接扣连《基本法》。第二篇关注在匿名举报、红线威吓阴云下的香港中史老师。本篇移步中国大陆,聚焦文革相关内容在课本中的不断“缩水”,并梳理历史教科书70年来的变化。接下来,专题将把视野投向台湾,关注教材本土化怎样深深影响了新一代人的史观,又与中华民国史观产生了怎样的“交战”。

90后艾鑫还记得十年前的中学历史考试。“新中国的文化和科技进步”是一个大的考点,需要以十年为单位按时间顺序背诵,老师会特意提醒一句,说文革那十年也有科技成就,“但很少,所以那时有一个模糊的感觉,那十年是停滞的。”

艾鑫对文革的认知,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标”教科书。这套书自2001年起在河北、山西、云南等13个省市使用,直到2017年,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前称政治)、语文、历史三科,开始在全国使用中国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下称“统编本”),2019年起,全中国的高中也开始使用统编本。

在新出炉的统编本中,文化大革命所占的篇幅被大大缩减、定性亦被调整。比如,初中历史课本删去了“文化大革命”一课,与大跃进一起并入“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并加入文革期间的科技成就;课本中原本占据4页、一整个课时的“文化大革命”,缩减为一个小标题。一位今年即将就读高中的深圳学生在微博上表示,儿时曾听奶奶讲文革,因而很期待初二历史课,“结果历史书上也就一两面(页)的内容”。谈及文革的原因,新教材亦将“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修改成了“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著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文革史专家宋永毅在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教科书删减文革,或与习近平很多做法沿袭毛泽东有关,上行下效,教科书便开始对文革进行修改。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