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深度端传媒五周年

产地直击:ECFA十年,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成功了吗?

十年前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后,于得到对岸“让利”的众多台湾产业中,石斑、兰花的讨论热度可说数一数二。十年过后,我们走访了台湾南部的鱼塭、兰花业者,他们如何评价这个两岸经济合作协议?

2011年1月31日台北,一个男人拿著兰花在台北的花市上。

2011年1月31日台北,一个男人拿著兰花在台北的花市上。摄:Wally Santana/AP/达志影像

端传媒记者 李易安 发自台北、屏东

刊登于 2020-09-02

#ECFA#马英九#两岸关系#两岸关系四十年

【编者按】在新冷战局势成形、台海局势日益紧张的此刻,端传媒推出“新冷战下的两岸关系”系列专题,回顾两岸停火四十年来的重要政治、经济与文化事件。今日刊出的是十年前(2010)所签订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深度追踪,后续将有两地婚姻、陆生十年、官方交流等报导,回顾这四十年来“和平的假期”中,两岸之间的接触、交流、冲突甚或两相冷对的旅程。

2010 年 6 月 29 日,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并于同年 9 月12 日生效,迄今即将届满十年;ECFA 的支持者当年在宣传时,曾经使用“黄金十年”一词,来向台湾社会推广签署 ECFA 的正面效益。

然而,以 ECFA 开启两岸交流黄金十年的愿景,却在启动不久之后,就因 2014 年的“三一八学运”、以及 2016 年蔡英文执政而迅速降温,而 ECFA 后续在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争端解决等领域的协商,也随之停摆至今,导致 ECFA 成为一个只剩“早收清单”的贸易协议。

ECFA 就像一条高速公路,就算建好了,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买得起车、开得上去。

浏览过去十年来的台湾媒体报导,我们可以发现:立场偏蓝的媒体,总会将 ECFA 成效不如预期,归咎于两岸关系不佳、没有后续谈判、没有建立两岸交易平台导致价格无法掌控──简言之,就是民进党执政造成的问题;偏绿的媒体则认为,ECFA 从头到尾,不过就是中国政府“养、套、杀”台湾产业、“以经促统”的计谋罢了。

然而事实真有如此简单吗?关于 ECFA,上述两种透过蓝绿滤镜的常见论调,又遗漏了哪些重要的事实呢?端传媒选择了农渔两大产业,聚焦于 ECFA“早收清单”中的兰花业和养殖渔业──在传统的农渔业之中,它们属于经济价值较高、话题性十足的“明星产业”,大多分布于台湾中南部地区,而南部又被视为绿营的传统票仓,因而让 ECFA 经常被外界解读,是中国政府用来“以经促统”、“收买”南部选民的策略。

不过如果翻出近四届总统大选的数据,我们却可以发现,不论从得票数、或得票率来看,民进党在云、嘉、南、高、屏等几个农渔业县市的支持度却不减反增,显示 ECFA 上路之后,南部农渔业县市并未因此完全“由绿转蓝”──由此来看,陆方透过 ECFA“以经促统”的策略,似乎踢到了铁板。个中原因,究竟为何?十年过去之后,中国政府当年试图拉拢的南部农渔民,又是怎么看待 ECFA 的呢?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