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孙耀东、黄妙贤、陈俊豪: 港府真的了解公众对 LGBT+ 权利的态度吗?

港府所采用的说法,似乎没有任何实证基础。

2018年11月17日,香港同志大游行吸引一万二千人参与,创下历年新高。

2018年11月17日,香港同志大游行吸引一万二千人参与,创下历年新高。摄:林振东/端传媒

刊登于 2020-05-16

#端 x SHKS#香港研究

【编者按】:本文为“SHKS”(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为《端传媒》供稿。SHKS成立于2017年,是由全球21个国家、250多位学者组成的多学科、多院校合作的独立研究组织,协会关注香港本地、香港与中国及亚洲的关系,涉足领域包括政治、历史、社会及文化研究等,主要目标是促成本地与国际、学者与学子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并鼓励概念、理论及研究方法上的创新。SHKS每月在《端传媒》上刊出新近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香港社会对有关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LGBT+)人士法律权利的讨论越来越多。有不少相关的司法复核案件正在或已经审理,包括同性伴侣签证、公务员同性伴侣配偶福利及合并报税、跨性别人士争取更改法定性别、以及已婚同性伴侣以“家庭”作为单位申请公屋等案件。在不同的司法复核案件中,政府一方常以香港社会对 LGBT+ 法律权利的看法作为抗辩理由之一。同时,性小众及其他公民社会团体一直要求政府应该全面为同性伴侣提供法律保障,以及就性倾向歧视立法,但政府一直以社会未有共识为由而拒绝。

香港公众究竟对这个议题的看法如何?是否真如政府所言,一直没有共识?多年来,随著本地和国际间对LGBT+的讨论越来越多,香港公众的看法如何改变?香港公众对跨性别议题的看法又是怎样?对性小众法律保障的看法,是否如一般印象:年轻一代较为开放,而年长一代比较传统、有宗教信仰及认同家庭价值的人必然反对性小众权利?

在2020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性小众研究计划公布了“香港公众对 LGBT+ 法律权利的态度研究2019/20”,本次研究旨于在一个年代交替之际提供有关香港公众对 LGBT+ 法律权利态度的最新数据,为这个讨论带入更多实质证据,特别是回应社会“未有共识”的说法。

性小众研究计划委托了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于 2019 年 9 月 16 日至 25 日期间,以随机抽样方式,进行了一项本港具代表性的全港电话调查,并成功访问了 1058 名 18 岁或以上、能操粤语的香港市民。调查内容涵盖过往研究的问题,以便研究团队将是次研究结果与过往研究进行比较,呈现近年来香港公众对 LGBT+ 议题态度的趋势。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