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being queer

专访社会学者江绍祺:立足香港横跨中英,记录华人男同志的生命轨迹

处在伦敦和中国大陆之间,香港的同性恋群体是否也体现了中西杂糅的特性?“粉红经济”和流行文化扮演了何种角色?移居英国的香港男同志如何应对异质文化?陆港两地的同志平权抗争又有何不同特征?

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的江绍祺教授的新书《华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显得格外吸引眼球,收录了作者从1997年至2008年期间访问90位华人男同志的生命故事和个案研究,旨在呈现香港、伦敦和中国大陆三地的华人男同志,在过去数十年如何理解和面对自己的性倾向、接触同志社群、建立亲密关系、参与同志运动等。

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的江绍祺教授的新书《华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显得格外吸引眼球,收录了作者从1997年至2008年期间访问90位华人男同志的生命故事和个案研究,旨在呈现香港、伦敦和中国大陆三地的华人男同志,在过去数十年如何理解和面对自己的性倾向、接触同志社群、建立亲密关系、参与同志运动等。摄: 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包宏伟 彦妮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8-10-02

#LGBTQIA

2018年香港书展的主题是“爱情”,令不少书展常客感慨,这个主题是如此老套与敷衍,仿佛主办者没有兴趣再构思一个更前沿、更新潮、更耸动的题目。然而,正如《大亨小传》(The Great Gatsby,又译《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翁父亲的那句话:“每逢你想批评任何人的时候,要记住,并非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当异性恋人士已经将爱情视为陈腔滥调时,同性恋人士还需要为自己的“爱”与“情”来正名、来抗争,反击歧视、并争取平权。

在欲说还休的“爱情”主题下,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的江绍祺(Travis S. K. Kong)教授的新书《华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显得格外吸引眼球,书展期间“Gay分三路”的驻场演讲也火爆异常。这本书收录了作者从1997年至2008年期间访问90位华人男同志的生命故事和个案研究,旨在呈现香港、伦敦和中国大陆三地的华人男同志,在过去数十年于当地及全球政治、文化和经济的转变下,如何理解和面对自己的性倾向、接触同志社群、建立亲密关系、参与同志运动等。

不必讳言,书中的丰富案例可以满足普通读者对一本同性恋主题著作的“窥视”和“猎奇”的阅读期待——九七前“远嫁”英国的“过埠新娘”、慑于家族压力而假装乖顺的儿子、工厂流水线上迷茫的打工仔、操皮肉生意偶尔被客人的温情打动的性工作者......他们向往稳定的情感和陪伴,同时也追逐单纯的性的愉悦。就像书中所说,他们如此“真实”又“多元化”,很难一言以蔽之。

他们向往稳定的情感和陪伴,同时也追逐单纯的性的愉悦。他们如此“真实”又“多元化”,很难一言以蔽之。

但超越于猎奇之上,作者通过对“公民权”的分析、对社会运动的概述,进而探讨同志平权的实践。即使抱定同性恋题材“不关我事”的人,也可能会被这本书的理论旨趣所打动。你看那无处不在的社会歧视——去健身房的看不起去公园的,讲英文的看不起只会讲粤语的,白人看不起亚裔……但大多数情况下,有钱的看不起没钱的,消费划分出阶级。人人都处在阶级、性别、年龄、种族和族群“歧视链”中,异性恋和同性恋,真的有那么大区别吗?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