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要有阳光才能灿烂”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图:端传媒设计组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20-05-15

#读者十论

【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的“读者来函”栏目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1. akidsuki,回应《澳门乖孩子,香港坏孩子?—— 专访澳门政治学者杨鸣宇》

其实现在留在澳门是好赚钱而已,有条件的人要过真正的生活,移民是唯一选择。

特别是现在保安司司长把澳门当成有恐怖份子潜伏一样不断强推相关法律措施,连网友都识讲“搏出位做特首”,然而惨的是,在澳门认识十个平民家庭往往会发现当中六个都有当警察的家庭成员。很好笑的。

文化方面,南欧式历史建筑、海岸风景线以及可以代表澳门美食文化既老店逐一消失,还有什么好期待?连从事艺术的澳门人都觉得澳门是文化沙漠,所有人向钱看,文艺市场又远不及香港和中国大城市,变成一个寻常可见的商业小区指日可待。

在连中老年人都只懂得把澳门的变化看作“跟不上时代的活该被淘汰”的地方,有什么好留的?这里没有香港那种对本土文化有感情的有心人。作贱自己,沉默地和“沃门人”一起在赌城腐朽,等待物价和贫富差距追上香港却只剩下和政府合力维稳的选项,不会比较幸福。这篇文的“移民”选择,是切实的,也是年轻人最后选项。毕竟,到外国当二等公民还是比在自己的家慢慢变成无法说话的下等人更快乐。

2. BRN、whoareyou,回应圆桌话题《疫情缓解,抗争运动重燃,香港社会运动形式将会有什么改变?你如何看?》

BRN:其实我是很疲惫,但作为香港人实在不忍对中共全面进迫无动于衷,即使不能到前线,也希望凑人数,即使不能到场,也不忍苛责。

平心而论,去年不少破坏和伤人行为是过火了。说到底,政府一心只想向中共献媚,只会将香港所谓不成器的孩子往死里打,才是骚动暴力不止的原因。选举制度不公,立法会得票较多但反而沦为少数;公众咨询成为政府偏听,拣选有利声音为自己护航的过程;百万和平游行多次,政府无动于衷;好了终于好些市民忍耐不住使用违法手段升级,军政府马上如获至宝空群出击,闹的闹,打的打。这是对香港人负责任的政府吗?

去年到今年的示威,暴力,和经济困顿,在香港人和中共政权的价值观分歧下是必然的,若不干到底,留给后代香港人的要不是被洗脑被监视的1984式和平,要不是更大的抗争,更残暴的镇压。

whoareyou:@BRN:认同。看看澳门现在的样子,香港人一旦放弃抗争就是澳门的翻版。还有抓紧移民一条路可以走。但我香港的同学还是选择回去了,尽管他有英国护照、尽管他可以很轻易地留下,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去,他说因为那是他的家。

3. 塔森,回应《2020美国总统大选:中国移民们还会投票给特朗普吗?》

老实说川普和拜登就如同受访者说的,只是邪恶比邪恶而已。总统大选看的面向很多,有人更在乎对外关系,有人更在乎美国国内的族裔平等(而事实上民主党提出的政策也并非是更好的做法,以族裔做大学入学比例分配的标准,无形中也是助长族裔之间的隔阂,真要追求平等,以家庭财力作为标准是不是更适当?)。

在这么复杂的选举中,如果要将所有川普支持者都一起划为“支持种族主义、未受教育”的极右派,那无疑是继续加深美国社会的两极化现象。

再说,文中也提到了,拜登现在的竞选策略也在打中国牌,使用的语言甚至比川普政府还踩在种族主义的边缘。Pompeo这些人,至少是常把CCP或中国政府挑出来说的,民主党政客目前似乎还很少看到这样的情况,都是直接说China。

4. 雨月,回应《2020美国总统大选:中国移民们还会投票给特朗普吗?》

支持trump的华裔,基本上就是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或者坚信自己能够跻身既得利益阶层的人。至于种不种族歧视,其实倒不是太重要。因为只要你成为精英阶层,种族歧视对你就造不成多大困扰,至少不会是一个首要问题。这对所有种族都一样。科比、詹姆斯、蕾哈娜会被歧视吗?获取财富和地位才是避免被歧视的最佳途径。政治正确解决的只是表面问题。这些人应该是深知这一点,或者只是凭借朴素的直觉察觉了这一点。正如文中所说,美国的种族问题说到底是阶级问题。

且不论到底是民主党总统还是共和党总统对中国更有利,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也不会有定论。纯粹论trump为美国开出的药方,1. 实现了把制造业带回美国的承诺了吗?至少目前还没个影,打了多少贸易战都没用。2. 能够解决贫富分化、种族不平等等深层问题吗?基本是彻底回避掉了。毕竟铁杆支持trump的那一批白人是绝无可能自主放弃特权地位的。

华裔美国人平均收入高条件好,支持trump无可厚非。全民公投选总统本就是以利益为基础的人数站队。平心而论,美国有色人种的声势目前也不足以支撑颇为超前的民主党进步派。但是套用约翰·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思维实验,设想自己出生时随机分配种族、阶层、收入、性别,你还应该支持特朗普吗?

5. 中国武汉肺炎,回应《走进剑拔弩张:病毒大流行将如何书写中美关系新篇章?》

特朗普从来没有把人权问题放在眼内,而专制帝王习近平更永远不会,无论结果如何受难的仍然会是中国人,尽管他们可能自己很享受。

对于贸易问题,我有一点点异议:美国之所以能够afford开口要求公平贸易,是因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走到了末端,即使在此之前,生产线已经在外移,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个完美的世界工厂,而贸易谈判不过是一个结果。

在全球移出生产线的现在,中国在世界经济上的影响力无可避免地会减弱,尤其在各国意识到医疗资源被垄断的危险性后,连带著的联想会让后续跑得更快,而Modi新建立的经济自由特区正磨刀霍霍,蔡英文也笑得很灿烂。

我们正在目睹一个边缘化的过程,过程总是比较温和的,因为再怎么想打架也得等到撤资结束,而对想当War time president的Trump而言此刻重启贸易谈判没有任何好处。

中国对国际秩序的危害远高于朝鲜和伊朗,尽管她有足够大的钱包让全球闭嘴,但当她的钱包丢了后,我希望全球各国能在对中国的杯葛上得到共识。

6. MCTDes,回应《王柯:“反动”动员——Nation State 如何在专政政治下被异化》

nation state本来就不是一个基于所有地区现实的概念。当这个体制成为国际架构的时候,之后成立的国家政体都必须把自己具体的现实往这个框架里面生搬硬套,于是就产生了很多扭曲的自己的诠释。

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高潮在18-19世纪,Massimo d'Azeglio在意大利统一之后就讲过"We have made Italy, now we have to make Italians" (L'Italia è fatta. Restano da fare gli italiani)。19世纪在柏林中心博物馆岛上的一系列博物馆也是在尝试创造一个德国叙事,以建立一个新的统一民族国家。这些建立民族的过程都不是轻轻松松,毫无暴力的,相当多的文化、语言、族群在这些统一过程之中都消失掉了。

但和中国相关的重要一点是时间,以及语境。19世纪的高加索人在创造他们的民族国家的时候,对世界认知的理论是和当下不同的,这也和不同族群的权力分配有关系。在民族国家社会建构的时间轴上,中国大陆的体制和文化有很多部分其实还是处于19世纪的状态,当然有的部分也很快,已经到了21世纪了。

这个发展过程是很难跳过的,你可以骂大陆有的地方落后,因为很多社会已经在对民族的认知上到了21世纪,而中国还在经过19世纪的过程,但它要最终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有些过程必须经历。这是社会成长的过程,就好像年轻人不会真正理解老人的建议,这些建议其实也真的是无效的,只有自己痛过才能内化这些教训。

引用李敖的话,大陆和共产党“就这个死样子”,它只会因为自己内部需求的变化去变,而不会因为外界的原因,而且体量还这么大,有时候真的很没办法的,只能和它比寿命,谁活得长谁就赢了。自己急了,反而容易跳湖夭寿。

7. whereabout,回应话题《方方战争:“递刀论”的旧答案和新问题》

当今中国的情况和1920德国的确很像,但一个重要区别是,当今中国的国家主义很大受到政府塑造的影响,而非当时德国完全自发产生的。现实是,自由派言论在社交平台立即被删帖封号(甚至发布者面临入狱危险),从幼儿园到大学充盈着“爱国”(实为爱党)教育,政府强制在各大网络平台首要位置安放包子讲话和官方宣传(包括提防颜色革命之类)。当自由派观点具有“天然的”危险性和劣势,而国家主义爱党主义无论在哪都是绝对的政治正确时,当自由派观点几乎绝迹,而对政治好奇的年轻人面对着无处不在的党国宣传时,年轻人不倾向党国主义反倒奇怪了。

心理上,自由派言论的易被举报、自动删除乃至入狱危险造成了对发布者的充分惩罚,致使价值观已然形成的自由派也倾向噤声。而举报自由派的易成功构成了奖励,塑造了下一代对自由价值观的蔑视和对党国主义的支持。

共党成功实现了习近平的舆论目标。不知共党高层在看着这一代的年轻人时,是否像大卫在契约号上看着异形胚胎一样,露出充实而欣慰的微笑呢?

8. Wessy,回应《许仁硕:未来的社会安全网,能否既接住精障者又接住普通人?》

想到之前相关报导,有那么一句话“精神疾病”没得病的只是比较幸运。用一种自己有天也可能会接受类似治疗或处遇的想法出发,会不会比较能感同身受?

活在一个剥夺感严重的现代社会,有时候怎样努力都比不过有后门可走的人,会多让人沮丧,感觉被世界抛弃。

努力当个正直善良的人,让大家觉得活著还是充满美好,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后代,毕竟总是要有阳光才能灿烂,当情绪压力有了出口,社会才不会因为压力又再度发生爆炸事件,不管是精神疾病或者无差别杀人。

9. Lolikon,回应圆桌话题《中国提出“新基建”概念,望以科技建设带动经济走出疫后困局,你如何看?》

粗略地说中国在2000年之后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三点:一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生产要素分配效率提升,二是加入世贸之后国际市场庞大需求,三是以国家主导的基建投资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中国在近年经济增长陷入困境,也可以从这三点出发进行讨论。一是市场化改革停滞,国进民退趋势愈发明显;二是金融危机后世界一些地区经济增长陷入停滞,无法为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提供更多助力;三是基建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过快,并且给地方上造成极大财政困难。

由此出发来看新基建,可能前景并不乐观。一是在现在环境下,私人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有相当多是处在破产边缘,哪怕一些境况相对比较好的大型企业投资意愿也很弱。因而寄希望于私企参与投资基建无异于痴人说梦,而依靠国有企业,一方面会导致寻租问题,另一方面对私人部门产生的挤出效应会更加严重。

第二点是国际贸易方面中国正面临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哪怕最近刚公布的进出口数字差强人意,但一是疫情对其它国家的影响还未完全显现,二是后疫情时代政治外交上的困局势必传到到国际贸易方面,所以哪怕新基建对生产起到刺激作用,国际市场也很难吸收新基建所带来的多余产能。而国内家庭消费由于高杠杆等因素近年一直很疲软,同样无法支撑新一轮的生产扩张。

最后就是新基建投资本身的问题。这个问题分两方面。一个是传统问题: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目前地方政府的负债表已经很难再进行一轮大规模的支出了(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要进行PPP的现实原因)。另一个是新问题:和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主要集中于目前并未验证实用性的新技术上,所以回报率的不确定性极高,并且在中央-地方-企业这样多层代理的架构中,不完全信息问题会非常严重。

实际上目前的政策箱中,短期救助政策绝对是最必要的。私人部门所遇到的困境需要尽早缓解,不然像新基建这样的长期政策可能只是在吹响新一轮国进民退的号角。从最近公布的一些数字和各地方政府的纾困政策的执行来看,这些政策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10. 姑苏城外寒山寺,回应圆桌话题《中国足坛名将郝海东评论国家现况掀争议,你如何看大炮与小粉红之战?》

首先,批评小粉红很容易就会连带批评到中国政府,批评到党,这肯定是不被允许的。中共的统战工作由点成线,由线及面去进行的。

郝海东还在不在体制内?若在,一顶“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的帽子足以让他批判缺少一点“正当性”,一部分民众会因此动摇对他观感。然后再看他的家人,直系亲属、三姑六婆所有能扯得上关系的宗族亲戚、当局会以他们/他们的子女后代的利益甚至发展生存为要挟,鼓励他们去做好郝海东的思想工作。接著再扩大到郝的同事、朋友、邻居...当他们/他们的子女后代的利益会因为郝的言论和立场而影响,至少他们会是划清界限,甚至附和批判他,打倒他。

所以,如果郝海东现在的资产、生活、生存完全能脱离共产党的影响,同时他能逃脱他的整个社会关系可能施加给他的压力,那就大胆发言,酣畅淋漓的去表达!

如果他即使会被影响,也仍然选择要发声,那我们要致以他更高的敬意。至于最后会怎么被平息,一是郝会转而保持一个教温和的建议和点评姿态,当局能容忍,二是被被删除账号,噤声,参考任志强的结局。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