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中國提出「新基建」概念,望以科技建設帶動經濟走出疫後困局,你如何看?

有論者批評「新基建」是畫餅充飢,指出計劃短期內根本無法為中小企紓困,你如何看?

2018年5月8日中國湖北,工人在武漢市建造穿越長江的懸索橋。

2018年5月8日中國湖北,工人在武漢市建造穿越長江的懸索橋。圖:AFP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05-10 發起

「新基建」強調高端科技發展,與以鐵路、公路等為主體的傳統基建區別開來,但「 新基建」是否新瓶舊酒?對提振中國經濟的作用又有多大?

有學者強調新基建要讓市場分配資源,「政府絕不能去妨礙」;那麼在「新基建」下,市場是否會重新成為主導者,一改過往由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

有論者批評「新基建」是畫餅充飢,指出計劃短期內根本無法為中小企紓困,你如何看?

2019冠狀病毒重挫中國經濟,為重振經濟和尋找新的發展出路,中國在各級會議上多次提出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的概念;據投資研究員估計,新基建的投資或在1兆元人民幣左右。一時間,「新基建」成為公眾和投資者關注的熱門話題。

2020年4月20日,中國國家發改委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其中主要劃分為三方面: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新基建『新』在哪裏?

中國政府此次提出的「新基建」,是為了與之前俗稱「鐵公基」、以鐵路、公路、橋樑等為主體的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區分。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認為,目前傳統基建對中國經濟增長和供給側改革的作用有限,而新基建可能通過數字經濟和高端科技的發展,為新一輪工業技術革命提供重要基礎;其更形容新基建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

根據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網的報導,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相比,除了廣泛應用新技術,滿足新需求之外,在分布上,亦不會像傳統基建一樣由各級政府主導,於全國鋪開,而是會在國內部分地區聚集,「因地制宜」。 發展基建以重振經濟,對於中國來講並非新鮮事。2008年,中國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出台「四萬億投資計劃」。「四萬億」雖有成效,但也遺留下巨大的隱患,如計劃誘發的地方債務危機、產能過剩等問題影響深遠,至今無法完全消化。

為避免重蹈覆轍,此次中國政府在「新基建」中,更強調市場投入,給民間資本更大空間,規範和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但由於計劃前期的技術研發支出大,實施後難以在短期內實現收益,市場投資主體是否會陷入熱情高、落地難的困境,還待觀察。

有專家學者認為,新基建可以在短期內緩解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長期來看,亦可以通過新科技帶動經濟發展。長江商學院大企業治理與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錦指出,「新基建」能有效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認為在外需增長面臨壓力之時,需要內需發力。他同時提出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是適度超前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大受益者——「沒有適度超前的基建,便不可能有中國製造的強大競爭力;沒有超前的網絡寬帶建設,也不可能有互聯網經濟的繁榮發展」;強調「新基建」在中國經濟發展建設中有「新特徵」及「新使命」。

「新基建」引地方政府、市場熱捧,惟業界仍有爭議

「新基建」概念一出,旋即受到地方政府熱捧。根據《財經》的梳理,在中國31省區市最新公開的重點項目投資計劃表中,有25個省區市提及「新基建」,將高科技產業列入政府投資清單。例如,在廣東公布的重點建設項目清單中,5G/4G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方面投資171億元。可見在地方政府層面對「新基建」反應積極。

市場方面,5G、雲計算等信息基礎設施投資也迅速成為風口。阿里巴巴旗下的雲運算服務平台「阿里雲」未來3年將投資2000億,用於雲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以及建設數據中心等。5月8日,百度CEO李彥宏也在人民日報發文,表示未來十年,智能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標籤;更形容新基建是「讓智能經濟火箭加速升空的燃料艙。」

雖然風口已至,但對於通過新基建提振經濟,不少經濟學家持保守態度。當中投資資金從哪來、政府投資要多大規模、短期、長期內的成效如何,都是眾學者討論的重點。

關於投資從哪裏來的問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在新基建投資中,最主要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絕不能去妨礙;若政府背離這一基本原則,進行大規模的刺激政策,則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更發的風險隱患。

他又提到近年來很多因素導致市場投資的積極性不高,民間投資增速下滑,指出政府更應該做的,是下更大功夫解決市場投資中遇到的障礙和問題,而非大型的經濟刺激政策。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提醒,在加強新基建的同時,應防範某些地方政府圍繞新基建產生的非理性投資行為。他認為「不顧基礎,不顧條件,盲目上新項目、大項目,是一些地方政府容易犯的老毛病,必須加以防範,避免再次出現產能過剩、重復建設、過度建設等不良現象,避免為地方政府埋下隱性債務等風險隱患,制約今後的發展。」

經濟學家許小年則直言「新基建」是畫餅充飢。他表示中小企業財政已經很緊張,指出新基建無法短期內紓困,反問「有錢為什麼不直接給企業和老百姓,而去搞短期不見效益的專案」。他又舉例指出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投資無法拉動就業,而發展5G「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認為政府目前最重要還是「救企業」,重點是「保護私有產權,國退民進,放鬆管制,全面減稅」。

在新基建下,市場是否會重新成為主導者,一改過往由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吳迪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