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智利导演帕里西欧.古兹曼专访:纪录片是对当权者定义的历史的否定

如果你不搞清那些痛苦是怎么发生的,当你回望过去,只觉一片混沌,你就会被困在那个过去的混沌里。

拉丁美洲纪录片导演帕里西欧.古兹曼(Patricio Guzmán)。

拉丁美洲纪录片导演帕里西欧.古兹曼(Patricio Guzmán)。 图:IDFA 阿姆斯特丹纪录片影展

特约撰稿人 谢以萱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0-05-14

#政变#官方写历史#纪录片#智利

“当今天任何的理念都不再有立足之地时,我们依然要谨记,要明智地活著,当一位历史的见证者般活著,为年轻的世代寻求其他任何庇荫之所,因为苦难不会是永久的,它终会有结束的一天。”——《智利,不会忘记》

帕里西欧.古兹曼(Patricio Guzmán)是当代拉丁美洲最重要的纪录片导演之一,至今长达半世纪仍创作不缀的生涯中,他持续关注家乡智利,透过摄影机、电影,为他所深爱的国度记述著历史。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为《智利之战》三部曲(The Battle of Chile,1975–1979),纪录了 1970 年代发生在智利的那段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历史——短短几年内,智利从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人民欢天喜地享受前所未有的赋权,历经军事政变,成为长达 17 年血腥独裁统治的右翼政权;这关键的转变,彻底影响了智利的过去与未来,以及好几个世代的智利人。

2010 年以降陆续完成的“智利三部曲”-《星空尘土》(Nostalgia for the Light,2010)、《深海光年》(The Pearl Button,2015)、《浮山若梦》(The Cordillera of Dreams,2019),则是古兹曼迈入花甲之后,采取不同于先前的创作进路,将智利实体的、物质性的自然地景,与抽象的、不可触的历史记忆,予以结合、转化,共同指向那尚悬而未解的,关乎国家与个人的记忆课题。这是一种“记忆的责任”(duty of memory),古兹曼这么说道;记忆,是古兹曼创作中的关键字,也是他长久以来坚持抵抗、捍卫的,关于记忆的权利/权力与责任。

《中产阶级的造反》(The Insurrection of the Bourgeoisie,1975)。
《中产阶级的造反》(The Insurrection of the Bourgeoisie,1975)。图:IDFA 阿姆斯特丹纪录片影展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簿。”

为民选总统集体狂欢

1960 年代末期 1970 年代初,智利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主张推动温和的社会主义改革的马克思主义者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当选总统,成为世界上首位民选的马克思主义总统。当时还在西班牙马德里念电影的古兹曼立刻意识到,这将会是智利社会的关键时刻,作为一位纪录片工作者,他无法置身事外,必须在现场亲自见证。古兹曼没预想太多,直觉带他回到了家乡智利首都圣地牙哥,他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慑,人们涌上街头游行、庆祝,充满激昂的情绪,各种动员、组织运动相当蓬勃,从都市到乡村,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古兹曼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智利。

“人们处在一种集体共享的狂喜。”古兹曼和学校借了 16 厘米摄影机,与友人组成了一个不超过五人的小型拍摄团队后,就投身在当时热血沸腾的智利街头。当时古兹曼只有 30 岁,而他的摄影师、收音师、制片助理都才 20 多岁,他们开著一台小车跑遍智利的城市和乡村,完成了他首部纪录片《El primer año》(1971),用古兹曼的话形容,那是“关于人民欢庆的电影,对人民主权的致意,一部充满情感的电影。”而也是这部电影,牵起了他和法国传奇导演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一段相知相惜的缘分。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