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

扶贫官员口述:讲得久了,连自己都相信扶贫太重要了

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大量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被派驻乡下,与贫困户同吃同住,誓要保证其脱贫。

2016年10月12日,人们蹲在拆卸中的一个三亚建筑物中。

2016年10月12日,人们蹲在拆卸中的一个三亚建筑物中。摄:Nicolas Asfouri/AFP via Getty Images

端传媒实习记者 李格亚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9-12-17

#扶贫

编者按:2015年10月,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就要在未来五年间使7000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一场被写入“十三五”(指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列出2016-2020年政府工作重点)的“脱贫攻坚战”随后席卷全国,2016年至2019年,中国累计发放3800多亿(人民币,下同)专项扶贫资金,除了各级政府、事业单位被要求派干部下乡扶贫,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亦被动员起来出人出力。与此前多年的模式相比,这场扶贫运动被要求做到“精准”,“脱真贫,真脱贫”。

这场消除贫困的运动赢得国际社会大量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曾表示:“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纽约时报》则报导,一些学者担忧习近平的计划更像是制造头条而非为贫困群体带来持续改变。还有声音认为,脱离中国设定的贫困线不代表真正脱贫。中国的贫困线从1985年的人均年纯收入200元增至2015年的2855元,涨幅14倍;但与此同时,GDP增长95倍,生活成本更是日益趋高。此外,扶贫过程也不时曝出丑闻。2016年和2017年,审计署抽查700多亿扶贫资金去向,发现约1/10的金额出现贪污、挪用、数据造假等问题。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测算,截至2018年底,中国只剩1660万人尚未脱贫,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只剩下最后一步。这场脱贫运动真的有效么?中国式脱贫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参与其中的一线官员怎么说?端传媒连续两日推出专题报导,解析中国脱贫战的理想与现实。本文是专题的第三篇,邀请一线扶贫干部分享工作内容和心声。第一篇《12.8万个贫困村被要求限期脱贫,一个村庄决定试试养鸡》,以中国西南的一个村庄为样本,记录贫困户、脱贫官员等不同角色在一场荒诞脱贫战中的故事。第二篇评论《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做了什么?会如何改变中国社会?》,则梳理了这场脱贫运动会如何改变中国社会。

张国清,曾任中国东部某县县委副书记,主持脱贫工作

你浮在上面怎么能发挥作用呢?

我曾于2016年年初至年末主持过县里的脱贫攻坚工作。我所在的县是省级贫困县,一个传统农业县,没有什么工业,缺水易旱,交通也不发达,人口教育水平不高,劳动积极性也不高。

脱贫任务2015年下半年就下达到县里了。习大(编注:习近平)提出2020年要全面小康,有那么多贫困户肯定说不过去。以前是“大水漫灌式”扶贫,省里在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上向贫困地区倾斜,只到县,没有精确到贫困村和户上。现在开始搞“精准扶贫”,就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我们开始从机关、部分事业单位,包括医院、小学,选调扶贫干部下乡,包村包户,责任到人。选调的干部,从县级到科级,各个级别都有,原则上要是党员。

女性扶贫干部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吧。因为要住在村里,一方面女同志下去生活不方便,另一方面不安全。女同志胆子小、害怕,而且一般家里有孩子要照料、家务要做。组织上一般在动员、安排人的时候优先考虑男同志。

下乡扶贫的干部,要么是年纪比较大的、在原单位工作任务不是太重的,要么是年轻的、作为组织上的重点培养对象被送去基层锻炼,等将来可以提拔使用。有的人不愿意去,怕基层工作辛苦。但扶贫是政治任务,组织定下来就要服从安排。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