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12.8萬個貧困村被要求限期脱貧,一個村莊決定試試養雞

習近平宣佈中國所有貧困人口在2020年實現脱貧,地方官員為此費盡了心思。

楊華正在後院餵鴨子。

楊華正在後院餵鴨子。攝:王文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王文凱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9-12-16

#脫貧#中國#中國農村

編者按:2015年10月,習近平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言:中國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就要在未來五年間使7000萬貧困人口擺脱貧困。一場被寫入「十三五」(指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列出2016-2020年政府工作重點)的「脱貧攻堅戰」隨後席捲全國,2016年至2019年,中國累計發放3800多億(人民幣,下同)專項扶貧資金,除了各級政府、事業單位被要求派幹部下鄉扶貧,為數眾多的民營企業亦被動員起來出人出力。與此前多年的模式相比,這場扶貧運動被要求做到「精準」,「脱真貧,真脱貧」。

這場消除貧困的運動贏得國際社會大量關注。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曾表示:「過去10年,中國是為全球減貧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紐約時報》則報導,一些學者擔憂習近平的計劃更像是製造頭條而非為貧困群體帶來持續改變。還有聲音認為,脱離中國設定的貧困線不代表真正脱貧。中國的貧困線從1985年的人均年純收入200元增至2015年的2855元,漲幅14倍;但與此同時,GDP增長95倍,生活成本更是日益趨高。此外,扶貧過程也不時曝出醜聞。2016年和2017年,審計署抽查700多億扶貧資金去向,發現約1/10的金額出現貪污、挪用、數據造假等問題。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測算,截至2018年底,中國只剩1660萬人尚未脱貧,距離2020年實現全面脱貧只剩下最後一步。這場脱貧運動真的有效麼?中國式脱貧具體是如何操作的?參與其中的一線官員怎麼說?端傳媒在今明兩天推出專題報導,解析中國脱貧戰的理想與現實。本文是專題的第一篇,以中國西南的一個村莊為樣本,記錄貧困戶、脱貧官員等不同角色在一場荒誕脱貧戰中的故事。今天發表的另一篇評論《中國特色的精準扶貧做了什麼?會如何改變中國社會?》,則梳理了這場脱貧運動會如何改變中國社會,請點擊這裏閲讀。

69歲的楊明偶爾還會「聽」到雞的慘叫——半年前,家後院雞欄裏的90多隻雞,就是忽然「咕咕咕咕」叫起來的。

妻子唐子玲確定這是「求救」信號。清晨,她提着兩桶頭天夜裏熬好的菜糠到後院。曾經一擁而上的母雞們「突然不吃東西了」,「給藥也沒用」。它們立在融雪後泥地上,「雞冠發黑、低頭、眼睛不動」。3個月內,雞一隻只地死了。

楊明把死掉的93只雞記在一個筆記本上,附上每隻雞的死亡時間。這個耗費4塊錢的筆記已破舊不堪——它本來要記錄楊家人如何脱貧的,但現在,除了那些雞,他還記下一筆虧掉的菜錢。「要一筆一筆記清楚了,怕幹部來不認賬。」唐子玲抬高聲音,恨恨地幫腔。

楊明夫婦生活在廣西下轄的清塘村(化名)——湘江戰役發生地,和中國大陸的眾多革命老區一樣,戰爭的烈焰退卻,貧窮一覽無餘。該村距縣城中心5公里,全村不足150人,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

脱貧的希望是在2013年種下的。在視察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轄的十八洞村後,習近平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戰略。2015年底,脱貧工作被列入「十三五」規劃,宣布要在2020年使中國所有貧困地區和人口一起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這被視為習近平第二任期內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中央累計斥資近4千億,包括中國大陸及港澳各高校、企業在內的各色社會力量亦紛紛加入扶貧。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