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陆港的不同步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图:端传媒设计部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19-08-21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陆盛,回应圆桌话题《一面是排山倒海的谴责,一面仍在寻求更大抗争共识,你怎么看连日来的陆港舆论战?》

对香港青年而言,无须把大陆舆论的话放在心上。

大陆绝大部分人只是从上周起官媒的持续性抹黑报导里得知香港的消息,对他们而言,香港发生的一切都是所谓恶徒主导的,大多数人对近期以来各种抗议活动的模式、规模和人数都缺乏了解,以为只是部分青年的“恶行”,却不知道这已经是全港的诉求了。他们也不知道“五大诉求”是什么,在舆论导向下,他们以为港人此举出于经济下行,并将这件事与“港独”挂钩,以为这是各类活动的主要目的。

而时间和信息的不同步,也几乎割裂了双方理解的可能性。大陆还没有消化“香港抗议”的新闻,就直接面对了抗议活动最白热化的阶段,而在新闻舆论有选择性甚至颠倒黑白的情况下,大陆只看到了所谓“破坏公共秩序”和“暴力”的一面,导致大陆反感情绪极速增加。再者,香港警察在大陆形象一向正面,看到民众和香港警察起冲突,他们所能看到的民众行为又极端负面,在理智和情感上,都会选择站在他们所以为的“正义”和“弱势”的一方。这样,官方在先天上已然占领了道德高地。这也解释了为何大陆民众轻易就对抗议人群产生了反感情绪。并且,由于长期接受的教育及近期所谓“暴徒”的宣传,大陆民众大多数都不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警察使用暴力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

可以预见的一件事是,无论此次事件最后如何收场,大陆青年与香港青年之间已丧失了互相理解的可能性。而随之而来的对香港社会的一些负面评价,也加深了双方隔阂。极少数支持香港青年的人在此种舆论环境下,也只能一贯地保持沉默,香港青年早期所期望的“反哺大陆”实际不可能出现。

2. ella_hyy、玩具马,回应圆桌话题《一面是排山倒海的谴责,一面仍在寻求更大抗争共识,你怎么看连日来的陆港舆论战?》

ella_hyy:

作为不断翻墙两边看的人,因为不够了解,知道信息与沟通有断层所以也在努力了解,不可否认暴力行为的出现令我非常难受,不论是示威者还是警察的鲜血,都太触目惊心。同时,也必须说,当你们觉得大陆都被舆论控制,看不到示威者们的诉求及受到的伤害的同时,香港媒体是否又足够正视警方所受到的攻击伤害?又是否有去努力倾听那些希望和平,与示威者不同的声音?所谓勇武派的转向真的只是分化而不是变质?希望两方都能有进一步沟通反思,坚决抵制暴力。作为学习新闻并且刚毕业的学生,不得不说这一次也是我对于新闻媒体这一行业最失望的一次。

玩具马:

@ella_hyy 我是反修例的支持者,我的好朋友是警察公共关系科的指挥官,我想我能稍稍回应一下你的看法。

1,我承认香港部分媒体存在偏见,但是在6月9号第一次100万人示威时,绝大部分的媒体都是中立和亲政府的,例如TVB,少数反政府的,例如苹果日报,都在这几年受到强力的打压,政府对在他们投放广告的公司施压,要不再投放,导致收入大幅下降,香港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正受强力的打压。

2,现在香港的主要新闻并非报纸和电视,而是网路的实时直播,甚至有不少人在一个画面看四个不同的直播,所以言论时难以控制,真相比较不能掩埋。因此今天,警察的记者会也不能不否认那少女是很大机会中了警察的子弹。

3,在这场运动中警察的暴力行为超越了很多文明地区的底线,例如在背后无路可走的合法示威区,两方夹击的施放催泪弹,几乎造成人踩人的悲剧。不只一次对著示威者的头部射击。对路过的途人或居民用警棍打头攻击。脱下女示威者的裙子,抬起双脚令女示威者的下体暴露。攻击救护人员。甚至连亲政府的TVB的记者也受不了,要质问警察,等等等等。而且一切犯法的行为都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大部分的香港人都不满和义愤填胸。现在警察在香港的评分只有30多。

4,自6月12号开始,警察攻击记者,例如对记者喷胡椒喷雾,警棍打记者,用大灯照向记者,推撞记者,辱骂记者,甚至刻意向记者方向射催泪弹,令记者真的昏迷而受伤。在这情况,记者也上街游行抗议。

5,香港绝大多数的人都渴求和平,100万人示威了,接近200万人也和平示威了,6个年轻人牺牲了,天主教,银发族,医生护士,公务员,律师,父母,金融从业员也上街和平的游行了,默站,唱圣诗,祈祷,唱歌也做了。但是,撤回法案为何不说,成立独立的调查委员会为何不做。我是和平,理性,非暴力,但是大家都能感受到心中的那一股绝望和被政府漠视的愤怒。

很多时,我并不认同勇武的行为,但是他们的代价是吸有毒过期的催泪烟,是被警察打爆头,打到骨折而不敢去医院求医,是被捉到要最少判10年的刑期。是中弹的风险(超过10个)。而且很多都是十多岁的小孩,他们没有收钱,而且因为要买防毒面具而要饿肚子。这些都是我们亲眼看见的。我们愤怒绝望,所以即使不认同,但是理解他们的暴力。而且,比起来警察的受伤简直是小巫吧。中国报导的被汽油弹烧伤的警察其实是跌伤的,香港新闻有报,被咬断手指的警察,那时正对示威者施以酷刑,在挖他的眼睛。我们都不能完全看到事实的全部,但是香港都在看示威的直播,反修例的支持者普遍教育程度比较高,消息经过都要fact checked 。而且,过半数的香港也有参加或观看示威的经历。所以香港的媒体,已经是很大程度的还原事实了。

3. LARTISTEDETAT,回应圆桌话题《阿中哥哥只有我们了:国家机构支持出征海外社交平台,你如何看饭圈式爱国?》

首先,我很反感官媒对这种行为的肯定。用非理性的爱国热情作为主流价值导向,绝对是应当令人警惕的行为。

但我仍希望各位,与其谴责这种明面上看起来都知道是不甚理性的过激行为,不如多关注一下这种事发生的原因:难道没有官媒的鼓动,这些人就不会产生?端的这篇文章都写了先是自发行为,后是官方表态支持了。

这种行为确实很幼稚可笑。但在墙内的爱国教育下,各位要求你们所理解的【理性】在这些十几岁的姑娘上体现未免过于强人所难。何况我们难道没有理性的声音?不知各位有没有翻进来看过微博,对这种不理性的行为的批判不在少数,对官媒的举动感到无语的更大有人在。若没有官媒进行引导,所谓的“饭圈爱国”才是真正的少数派。

何况【港人治港】——现实意义上,反对你们的也不可能走上今日的撑警集会,支持你们的也和你们走不到一起,双方惟发表言论而已。你们想要理性对话?我们多数人也想要。解开误会是一方面;立场不同,谁不想通过交流拉拢中立派?而这些人只不过是用了很幼稚的方法发表言论罢了。简言之,这是他们的绝望,他们的无力感,他们只知道这种方法罢了。既然理念各执一词,这些人,与各位示威者中的【勇武派】又有何区别?不都是与理性的观点一致但行为过激的人?各位面对【同一方】的过激者,不希望割席,认为做出暴力行径的人士不过是走投无路,认为他们出发点是好的,现在面对【另一方】的“勇武派”,不知道又有何体会?

最后,信息不对等导致的不理性发言是承认的。但翻出来的人与其说什么五毛水军,其实大多都是受够了墙内一种声音,出来寻求其他声音,却错把【不同的声音】当做完【完全的真实】,现在还没有接受这个现实的人。希望各位不要一边厌恶墙内因为墙给所有游行人员扣上港独帽子,一边却看见不同的声音就直截了当的认为别人是五毛吧。

4. NXL,回应圆桌话题《警方承认在示威现场乔装成不同人物,是合法卧底,还是违规违例,你怎么看?》

“卧底”本身的价值依据到底是什么?或者简单来说就是有哪一种普世价值,正义还是公平,让“卧底”本身能够站上道德的制高点呢?应该从来也没有,所以那些认为在示威人群中“卧底”触碰了道德底线的人,应该是忘记了,警察诞生本身的意义,警察是司法权强制力保证的基层力量,或者说的更彻底一点,他们是国家暴力机器的终端。警察这一种职业的设计,和监狱、刽子手是同一种设计理念。认为监狱错关了好人,或者刽子手错崭了无辜的人,就说监狱和刽子手触碰了道德底线是不合理的。所以一样也没有道理谈论“卧底”的道德。因为,警察整体的行为本身并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具体到一个警察个人,或者扩展到赋予警察任务的行政权才有道德可言。

对于充当了“卧底”的某一位警察,这本质上是一种职业道德与个人感情的抉择,就好像拍下了等待儿童死去的秃鹫的那张照片的记者所面临的困境一样。当然在具体事件上,根据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的人就会作出不同的抉择。所以具体到警察个体,本质上所面临的是一种道德困境,而不是决绝的道德沦丧。如果真的有“卧底”警察的身份被曝光了,他也并不应该承受超过其所为的指责。总不至于,一个普通警察到了事发地点的一棵树上吊死,事情才会平息吧。

而对于作出让警察去示威人群中“卧底”决定的行政权,谈论道德就不仅仅是道德本身。首先,永远是那句听起来像屁话一样的高调,就是一个好的政府要做到得是良法善治,虽然警察有“卧底”这样一种工具,是不是应该用在示威人群中就关乎政府治理的能力。其次,道德将会随着大众的普遍认知改变,这既有理性的层面也有感性的成分。所谓,理性的道德变化,大体指的是人类对于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关系的推理分析,按照逻辑得出的结论而导致的道德变化,例如蓄奴、私刑从道德变为不道德,宗教自由从不道德变为道德。而警察去示威人群中“卧底”目前看来似乎是香港民主进程中的细节,并且按照目前的道德标准,应该还是存有争议的。所以它基本不牵扯理性层面的道德变化。更关键的是大众对事件双方的感性认知,换句话说就是民众更认可警察还是更同情学生,但这种感情又不仅仅取决于“卧底”这件事,甚至有可能来自于一件完全不相关的事。

5. Haidee,回应《媒体观察:机场风波后的24小时,陆港舆论走向哪里?》

反修例的大型运动开始于6月,但和平游行的消息和图片在大陆社交媒体被屏蔽。彼时我只看到5月17日财新有发出一条报导和修例有关,文中提到一旦修例通过,刘銮雄会被引渡回澳门受审,底下有评论问“为什么对于凶杀犯的好法律会引起香港那么大的震动”。之后再见到的来自大陆的消息就是示威者在入境事务大楼阻碍电梯运行的视频,配字评论“这种社会真是悲哀”。

反修例运动在进入内地引起讨论时就已经被控制在“病态示威,扰乱社会运作”的话语体系中,而且多配以“如何破坏、如何不讲理、如何围困普通市民”的视频,所以大部分人在不知道为何反修例,不知道已有和平示威游行但港府却不回应,不知道612示威者如何被警察对待的情况下,直接给所有的示威行动定下了“暴力”“乱港”的基调,对示威者产生反感和厌恶的情绪。此时“香港这座城市还有救吗”之类的文章以剖析问题为名唱衰香港,将所有问题推给房价和通识教育的文章则获得大量转发,示威者被统一归类为没收到良好教育又因买不起房对未来绝望所以被煽动上街的“香港废青”。

之后冲击立法会,中联办,涂污国徽,将国旗抛入海里的图片或视频又将所有的示威行动贴上了“港独”“分裂国家”的标签,以此唤起爱国情绪。元朗地铁站的攻击性事件被描述为元朗爱国人士暴打港独,何君尧被戴上爱国战狼的帽子,朱凯迪则是“港独议员”,警察被描述为正义但弱势的一方,但局面还在掌控之中,因为香港市民都是撑警察的反对示威者的,示威者们是一小撮受到外国势力煽动或者受到外国资助想要扰乱香港进而破坏中国的港独分子。而机场被围困的视频直接掀起了更激烈的民族情绪,进一步防止了有内地人支持或同情香港的示威者,因为这一次是“内地人受到非人虐待“,而“面对强权却依然支持香港警察的记者是“民族英雄”。

所有被允许在内地流传的视频和图片(或暴力或血腥但足够直观)都可以非常直接快速的唤起最本能的情绪——爱国、反感厌恶示威者、同情警方和受到伤害的内地人,并引起广泛传播,不同意见则会很快被删除,无法影响已经定下的基调,最多只存在一些零星的文字反驳,但影响力无法和“警察被示威者的汽油弹烧伤双腿”的图片匹敌。在对示威者已经形成负面印象的情况下,哪怕有人翻墙出来看港媒或外媒的报导,也会认为是港媒和外媒“不够客观中立、屁股太歪”,只知道把镜头对准警察的清场却丝毫不报导或者弱化示威者的暴力行径。在这一场防止香港的运动渗透回大陆的信息战中,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成功的预防了绝大多数内地民众理解或支持香港的反修例运动,至于在此过程中不断被渲染的仇港情绪和中港矛盾要如何解决,则不是当下最迫切的问题。

6. void_mO,回应《张千帆:专制之下,为何仍需尊重宪法?——改良主义世界观的回答》

“一个专制、尤其是极权国家必然具有强烈的无政府倾向”

这是我原本不太理解的一句话,相信许多人也对这个有点违背常识的观点有所迷惑。但结合下文,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

无政府主义和极权主义看上去在政治体制光谱表(请脑补表1)上分属两极,但“极端”正好是它们的相通之处,因此,在另一个或者可以被称为“底层世界观光”谱(请脑补表2)上,他们就是一样的,他们的世界观都是“革命的”——非黑即白,极简的、二元对立的、没有灰色地带。在社会构成上,底层人民和革命高层,是这种世界观的根据地,前者由于缺少教育机会和思考的能力,后者则清楚的知道这种世界观更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更容易动员他们、为我所用,当然也更容易巩固自己的来自于“革命”正当性的权力。当然,对于居于两者中间的,不接受这种无政府/极权/非黑即白世界观的知识分子/改良派,革命恰恰是一种扼杀,是来自“暴民”和革命光环垄断者对他们的联合绞杀。

我认为这里的关键点在于:传统政治学常识的分类光谱1、“主义”(这个词理应等同于底层的、根本的世界观)在这里被解构了并转向分类光谱2,这意味着传统的“主义”分类是不足的,不够根本的,甚至引起误导,以至于必须破除并引入新的“主义”系谱,否则我们无法理解到无政府主义和极权主义的暗通款曲。这是我的理解,还望斧正。

7. KMnese,回应《武力失控、恶性循环、投诉无门、中央支持:香港警队正失去制衡?》

看留言不断争执何谓“法治”,我认为值得注意的是,综观各国政治其实“紧急(临时)状态”才是“正常状态”(港澳台无一真正依法依宪行政)。

争论现况如何、对应措施是否符合法治等虽充满讨论之激情实则获取共识的可能甚微。

不如反问执政者“需要”何种措施?为了施行此一措施“需要”何种紧急状态?

我认为执政者需要的措施是能以军事化制度以利迅速瓦解街头行动及有理由实施全面监视的信息量,因此,必须创造“警察遭遇袭击”、“民众挑战政权”等紧急状态。 由于由军队或武警实行军事化师出无名,港警遂变成实施军事化的主体了。

事实上,执政者已经创造一部份的军事状态,例如受害的示威者其实多数已放弃寻求司法管道控诉,转而诉求“独立调查委员会”此一临时状态。

因此,这群显然成为军事化主体的“港警”(其成分已经难以辨别)如何继续创造上述紧急状态的条件,除持续关注,更应做好必然发生时如何应对的准备,例如:当持续创造警察遇袭状况实应如何澄清、如何凸显港警实际为军事化主体的面目。

也因此,目前仇警风气并没有太大益处,应呼吁/施压真港警保全“创造”临时状态的相关证据自保,一些如“祸必及妻儿”的活动转为“妻儿劝港警”的诉求。

8. Scylla,回应《港警强力清场致血腥场面:胡椒球枪扫射示威者,港铁内发射催泪弹,女示威者右眼中布袋弹重伤》

不知道为何总有一种执著,仿佛只有各打五十大板的报章才是“公正持平”的:警察是有过份暴力是没错,但是示威者也有使用过份武力啊?为什么那些黄媒都只说警察不好,而不说示威者不好呢,好不“公平”!

你错他也错,大家都错,听起来是不是很公平,立场摆得很准?而要是我告诉你这是亲政府立场的时候你也大概不会相信吧:怎么会呢,他也有说政府不好啊?然而,这正正就是党媒取得公信力的手段。

仿佛是先口角,继而打架斗殴的夫妇,老婆被打入深切治疗部,但报纸却有一半的版面是在形容这女的如何先甩了最后一巴掌,在口角之际说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粗言秽语,悄悄地忘记了提出老公其实是国际散打冠军的事实,而且由于位高权重而没有被起诉——把焦点聚集在行为本身,却对背后权力的失衡只字不提,你认为你又还原了多少的事实?

星斗市民的过错就是那么值得大家的回味和幸灾乐祸,那么公共权力无止境的膨胀呢?警察公然犯法毫无监管,起诉机制更是堪称礼崩乐坏,滥捕路过市民,催泪烟伤及无辜群众,对已被逮捕者施行酷刑,更被录到了对示威者插赃嫁祸,这些党媒孜孜不倦地想要按下的消息,难道不才是私人传媒作为独立的第四权,更应该去监察的东西吗?

各位或许不是五毛的内地人,在开口抱怨这报导怎么能如此不“公平”前,请先想一下,实际的情况里到底有没有一个“公平”能够被报导吧。

在鸡蛋和高墙之间,请不要再对已经粉身碎骨的鸡蛋落井下石了。

9. Roundoff,回应《港警强力清场致血腥场面:胡椒球枪扫射示威者,港铁内发射催泪弹,女示威者右眼中布袋弹重伤》

大陆的同胞,既然你们已经翻墙来到了这里,那就希望大家可以心平气和的沟通一下。

可能你们习惯了武警可以肆无忌惮地对市民开枪,所以对自己说尽量不要触犯政府和警察,他们说什么都同意就好。

不过我们香港人不习惯这样的生活。政府的人都是跟我们一样长大,立法会里面的人都是要跟我们拉票,希望我们能认同他们的理念然后投票给他。这种至少有些民主的元素吧。

可是中共一边对我们说政治会进步,会更加民主却实际上背道而驰,一边对你们说香港仇外,说有外国势力反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们想要的只是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有没有想过,你们来自千里之外,为什么要对香港那么关心呢。香港人管的是香港的事,你们为什么不先照顾自己的家园呢?这就是中国当权者的伎俩,利用其他无关人士的压力来盖过真正关心的人的声音。

一直以来,我觉得端传媒的长处在于各种专栏,不在于新闻。虽然如此,它的新闻我并不觉得偏颇,假如你觉得偏颇的话,大可以去外媒印证,墙内媒体自然是中共控制,香港传媒也很多被渗透了,假如你们只想看一种声音的话,很容易,想全面点看的话,就请接受不同的角度。

10. 塔森,回应《巨灾之后,大陆援建工程走进台湾南部乡村》

整篇文章的叙述架构挺混乱的,一开始只凭捐款数字,就下了结语说莫拉克风灾是“确立两岸交流可从民间互惠信任的角度进行展开”。但看到下面,捐款的动作明显是中国政府带头拉动(甚至可能是强迫)的,而且尽管是中国红十字会,也不是一个完全的非政府组织(中国红十字会内设有共产党党部),实在不知道记者一开始的立论是想刻意忽视背后的政治背景,还是单纯只是书写上的混乱。

另外,“陆资”的政治意涵从来都没有变,不管是胡温或是习,中国想侵略台湾的意图从来没变,改变的是民众的认知。该不该接受中国的善款,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但其中更应该深究的,似乎是“有没有必要”接受中国“带有政治意图”的善款(马英九为什么刻意不接受其他国家的捐款,以至于今天这些善款变成中国的政治筹码);当年穿梭其间的人,为的是民众的福祉,还是自己的政治利益(比如说,中国方面有没有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就选择性捐款)。把大家已经知道的事情再混起来复述一次,文章确实水了点。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