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张硕文:从政局波动到工业转型,金曲奖早已无法影响流行音乐的面貌

金曲奖苦苦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也可能是每一届评审团在苦苦寻找金曲奖的位置。但它早已无法定义流行音乐了。

第三十届金曲奖现场。

第三十届金曲奖现场。图:金曲 GMA Facebook

特约撰稿人 张硕文

刊登于 2019-07-05

#台湾#两岸关系#金曲奖#文化观察

6月29日晚颁发了第三十届金曲奖流行音乐类赛果,这是去年的金马感言风波之后,台湾举办的第一个三金颁奖典礼。中国大陆早有平台买下了转播权,却根本不敢同步直播。实际上,从2015年《岛屿天光》拿下最佳年度歌曲开始,中国大陆的转播方即已高度戒备。过去大陆当然有一张传闻中的名单,列出需要关照的重点艺人。近年来,随着两岸音乐工业的转型以及金曲奖本身的不断改变,那一张“不存在”的名单已经无法为传播平台作安全阀之用,大量新生代很可能当场发声,大陆传媒已不敢用同步视讯直播来报导典礼。

工业角度,还是批评角度?

金曲奖自1989年开始设立,经九十年代的台湾流行音乐黄金期,成为整个华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颁奖典礼。解严之后的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唱片公司对听众的单向传播,台前幕后压倒性的话语权,迅速搭建起的音乐传播途径,均有份成就金曲奖的瞩目地位。当初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如今的举办方已变为文化部影视及流行音乐产业局)以表彰音乐出版物为因由,给予年度内所有首发于台湾的录音产品报名资格,初时只有台湾籍人士有资格角逐个人奖项,慢慢放宽至所有国籍。

三十年来,金曲奖不断微调自己的定位。因主办权落在官方,评审团来自产业内外及上下游,包含了制作人,歌手,传媒界及乐评人,它并非纯工业属性的表彰(如我们熟悉的美国葛莱美/格莱美奖),也并非从单纯的音乐批评角度评选(如英国水星奖)——否则也不会有究竟要巨星还是要独立乐团的疑惑了。对单纯的音乐批评来讲,巨星,独立乐团,新人,资深歌手,无论这些名词的意涵有无重叠,他们对产业的影响并不应该纳入是否得奖的考量;按工业评选的标准来说,纯粹的音乐评论与工业制作也有距离。

金曲奖苦苦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也可能是每一届评审团在苦苦寻找金曲奖的位置。归根结底,想要依靠赛果来对整个工业产生影响,或许表明提出观点的人还停留在那个单向传递音乐的年代,还抱有一个颁奖典礼可以影响未来音乐传播的心态。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