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逃犯条例中美贸易战

四个学者告诉你,G20前后,香港的抉择与未来

请愿在多大程度上能影响G20?如何看待重新被提出的诉求“真普选”?在国际政治中,香港目前的地位、角色是怎么样的?香港学者、海外学者又如何研判影响香港前途的杠杆因素?

2019年6月26日,民阵在中环爱丁堡广场举行“G20 Free Hong Kong Democracy Now”集会。

2019年6月26日,民阵在中环爱丁堡广场举行“G20 Free Hong Kong Democracy Now”集会。摄:林振东/端传媒

端传媒评论组

刊登于 2019-06-28

#G20#逃犯条例#中美关系#香港#评论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28日、29日在日本大阪举行。其中,中美领导人的会面与贸易战的进展无疑是最大焦点,习近平及特朗普(川普)也已敲定于29日会面。

而就在26日,香港反对《逃犯条例》运动的声势不减,当天香港市民自发组织“马拉松式请愿行动”,向参与G20峰会的19国驻港领事馆递信请愿,请求各国于峰会上“就香港现况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施压”。民权阵线组织当晚再在中环举行“G20 Free Hong Kong Democracy Now”集会,表达社会决心。

大会上志愿者用不同语言念出请愿书,人们在现场举起手机打光,形成光海一片——这些场景令香港社会感到鼓舞。不过,如何评估这些行动的成效?G20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能够施压香港决策者?

短短两周,无论形式、型态,“反送中”运动每天都是新的。这样一场去中心化的运动,从6月20日起,曾短暂地将五项诉求变为四项,移去了“特首林郑下台”;但在26日由民阵组织的行动中再次恢复,完整的五项诉求包括“完全撤回逃犯修例、追究警方开枪责任、不检控及释放示威者、撤销定性6月12日集会为暴动,以及林郑月娥问责下台。”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