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2018台湾地方选举

公投效应、蔡英文与中间选民——导致绿营崩盘的,不是统独,是什么?

绿营虽然在县市长席次失去甚多,但严格来说不算是“崩盘”,只能说是“回到基本盘”,而“中间选民”摆荡走了。

2018年11月24日,台湾举行地方选举,在多位民进党候选人都宣布落败后,台湾总统蔡英文召开记者会宣布辞任民进党主席一职。

2018年11月24日,台湾举行地方选举,在多位民进党候选人都宣布落败后,台湾总统蔡英文召开记者会宣布辞任民进党主席一职。摄:Sam Yeh/AFP/Getty Images

王宏恩

刊登于 2018-11-25

#2018台湾地方选举#台湾#王宏恩#评论

除了台北市还留下“选举无效”争议,截止本文发稿前,台湾2018地方县市长选举的结果已大致出炉,民进党几乎全线溃败,10项公投案通过7项,婚姻平权、性平教育及东奥正名3项没有通过。仅仅两年,蓝绿版图大变天,而公投案的通过结果也令不少人难言满意。

从宏观局势上,直观来看,绿营失去了整个中台湾以及高雄。但是,仅仅用“崩盘”来形容蓝绿变天,足以概括本次投票的结果吗?蓝绿争斗依然是今日台湾政治的主要问题吗?我们要如何理解这一次的地方投票?如何理解公投结果?又如何从这次的大选去观察2020的总统选举?从数据上看,民众到底在关心什么?

这次民进党挫败,统独还是关键吗?

绿营虽然在县市长席次失去甚多,但严格来说不算是“崩盘”,只能说是“回到基本盘”,而“中间选民”摆荡走了。从中选会的全台资料来看,民进党在县市长选举仍拿到40%的票,也就是500万的支持者,而这还不包括柯文哲支持者中属于浅绿的票。国民党则是拿到48.8%的票,无党籍则拿到11%的票。2014年,民进党在县市长选举中拿到54%的票(扣掉柯文哲为47%),2016年蔡英文拿到55%的票。

我们能说这次选举结果代表国民党势力增加或板块增加吗?我觉得比较好的解释是,如同我之前所说,台湾民众在2014年之后无党派的比例大增,到2017年已经过半了,所以大多数民众变成无党派了,他们的投票倾向也更容易摆动,而这次它们摆动到国民党的候选人上。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