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灣地方選舉 深度 台灣 台灣2018地方選舉

台灣地方大選:民進黨全線潰敗,柯文哲慘勝,北市留下「選舉無效」爭議

本屆地方大選堪稱民進黨2016年重返執政以來最大挫敗。藍營支持者則在「韓流」的激勵下,從馬英九政府失敗的震盪中逐步回魂醒轉過來


2018年8月3日,台灣總統蔡英文在民進黨2018候選人授旗誓師大會中,不慎跌倒。 攝:陳焯煇/端傳媒
2018年8月3日,台灣總統蔡英文在民進黨2018候選人授旗誓師大會中,不慎跌倒。 攝:陳焯煇/端傳媒

帶著十個公民投票案的2018年台灣大選,台北時間二十四日晚間結果揭曉。在六個直轄市長選舉中,柯文哲繼續主政台北市,原本由民進黨執政的台中市和高雄市由綠轉藍,民進黨只保住桃園市和台南市。而六都以外的其它縣市,民進黨輸掉了原本執政的宜蘭、彰化、雲林等七個縣市。總計民進黨執政縣市從13個降為6個,一口氣腰斬一半。

周六晚間九點,行政院長賴清德宣布已經向總統蔡英文請辭,但蔡英文半小時後召開記者會,慰留了賴清德續任,宣布自己辭去民進黨主席。此外,負責選舉操盤的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坦承「選戰策略上嚴重錯誤」,請辭下台。總統府秘書長陳菊也請辭負責,但一般相信,陳菊「真正的責任」是身為前任高雄市長,卻無法順利傳承執政。 本屆地方大選堪稱民進黨2016年重返執政以來最大挫敗。藍營支持者則在「韓流」的激勵下,從馬英九政府失敗的震盪中逐步回魂醒轉過來,但勝選歸勝選,原領導層卻不見得能獲得這場勝利的加持。

柯文哲代表的白色力量在最後關頭以半個頭之差率先衝線,慘勝丁守中,維持住在政壇的一席之地。但也因為選舉過程的諸多爭議,留下了丁守中提告「選舉無效」的尾聲。

柯文哲代表的白色力量在最後關頭以半個頭之差率先衝線,慘勝丁守中,維持住在政壇的一席之地。
柯文哲代表的白色力量在最後關頭以半個頭之差率先衝線,慘勝丁守中,維持住在政壇的一席之地。 攝:陳焯煇/端傳媒

台北市的「選舉無效」爭議是怎麼回事?

台北市長的選舉過程堪稱是近十年來最離奇、戲劇化的一役。從下午四點投票結束,開始開票後,電視螢光幕上柯文哲和丁守中互換領先地位的次數,多到數不清。兩人票數始終維持在兩、三千票以內,甚至幾十票的差距。

而開票的速度也令人費解,一般而言,四點鐘投票結束後,最優先開出就是首長選票,七點到八點之間,其它縣市結果陸續揭曉。但台北市的選票卻一直到午夜兩點,還有相當一部分沒有點算完畢,但丁、柯兩人只有幾百到上千的差距。

一直到周日凌晨2點37分,台北市選委會才確定最後票數:柯文哲58萬820票,丁守中57萬7566票。但就在選委會確定前一刻,丁守中搶先一步宣告:他要提出「選舉無效」之訴。

丁守中所持的理由是:這次地方選舉因為連帶有十案公投票,投票速度非常緩慢,各地都出現大排長龍的情況,排隊超過兩小時才投到票的例子並不罕見。但依照規定,只要四點截止時間前到投票所,就可以投票。因此出現了有些投開票所已經開始開票,但有些投開票所還有人在排隊等投票的怪象,最晚的投票所,一直到深夜七點半才完全結束。但姚文智在約莫兩小時後,就自我宣布敗選。


丁守中在深夜現身總部向支持者講話,他細數了上述情況,也認為「一邊排隊投票,一邊看開票」的怪象,會影響投票者的決定,造成「棄保效應」。儘管丁守中沒有明言,但言下意就是指一旦選民排隊時看著開票感覺姚文智當選無望,當下就可能決定改投柯文哲。在這樣緊繃的選舉中,這些失誤可能改變了選舉結果。因此他當場宣布要提出「當選無效之訴」。

結束講話後,丁守中立刻轉往法院提出訴訟,同時聲請查封選票。丁守中發動的訴訟將由法院審理,屆時如果判決「選舉無效」,台北市長選舉必須重新投票。但在此之前,選委會仍然公告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

台北、高雄兩市市長選舉,是本屆大選最重要的兩個觀察區域。首先在台北市,2014年打著「白色力量」旗號,旋風般崛起的柯文哲,在這次選舉中以百分之一的差距擊敗丁守中,延續了柯文哲自許的「白色力量」——或者後來稱作「無色覺醒」在台灣政壇的生機。

2018年11月25日凌晨,丁守中轉往法院提出訴訟,同時聲請查封選票。

2018年11月25日凌晨,丁守中轉往法院提出訴訟,同時聲請查封選票。攝:張國耀/端傳媒

比起四年前以16個百分點的選票大勝國民黨連勝文,柯文哲這場氣力放盡的勝利得來不易。首先,選戰後期情勢緊繃,大有藍綠選民歸隊的態勢。《 端傳媒》曾在選前的分析中提到「棄保效應」對台北市長選舉結果的決定性影響。

回顧過去三屆台北市長選舉:

國民黨候選人得票率在百分之40到55之間。 民進黨候選人得票率在百分之40到43之間,但2014年民進黨未推候選人。

以此對比這次的選舉結果可以發現,姚文智的得票率,並沒有超過百分之20,等於原本支持民進黨的板塊中,只有半數歸隊。而值得玩味的是,儘管藍營本屆聲勢大漲,但根據中選會最後公告的數字,代表國民黨出戰,面對分裂綠營的丁守中,得票率和上屆連勝文完全相同 —— 百分之40.8。換言之,如果就板塊結構分析,丁守中幾乎完全沒有開拓出新的支持者。

這意味著,決定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結果的結構性因素,看來最終仍是姚文智和柯文哲之間的選民板塊挪移。而丁守中就是穩坐原本可得的四成選票,在三足鼎立的結構下紋風不動。

因為民進黨推出了自家候選人姚文智,因此也完全無法逃過「敗選」的標籤。而必須推出人選和柯文哲一戰的原因在於,民進黨和柯文哲在兩岸關係的主張上出現了不可調和矛盾。

不必諱言,在台灣的重要選舉中,始終會有北京較「樂見當選」的候選人,而柯文哲恐怕就是其中之一。明顯可見的指標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八月中對柯文哲從政格風格做了一次正面長篇報導;此外,台灣一家親中立場鮮明的媒體集團選前也開始以柯文哲為追捧標的,倡議「無色覺醒」的政治路線。更遑論柯文哲在2017世大運前夕對兩岸關係的表態:兩岸一家親。

因此可以預期未來北京政府將持與柯文哲保持往來,而柯本人也仍然將運用台北市長這個位置,在兩岸舞台上持續佔有一席之地。

高雄市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晚上宣布當選高雄市長,終結民進黨在高雄20年的執政。

高雄市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晚上宣布當選高雄市長,終結民進黨在高雄20年的執政。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南部=深綠」的格局開始鬆動?

除了三強鼎立的台北市,最受注目的莫過於高雄市長。國民黨提名的韓國瑜在高雄市捲起千堆雪,得票率百分之53,以九個百分點勝過準備為民進黨接棒的陳其邁。這樣的選舉結果,除了著落在韓國瑜個人高雄當地的結構性因素外,值得關注的是民進黨在台灣南部的長期執政傳統,是不是已經鬆動?

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台南、高雄和屏東三縣市,這次不僅丟掉了高雄,在台南的勝利也不如預期。例如上一屆台南市長選舉,民進黨提名的賴清德得票率百分之72,國民黨黃秀霜只得百分之27;但民進黨黃偉哲這次只拿下百分之38,超過國民黨高思博不到6個百分點。競選連任的屏東縣長潘孟安比起上屆,得票率也衰退7個百分點。

在台灣解除戒嚴之初,南部曾經是國民黨票倉,民進黨反而只能搶攻都會區。這樣的格局隨著台灣政治走向本土化而翻轉為「南綠北藍」。這一次韓國瑜在揆違二十年之後,再一次為國民黨拿下高雄市執政權,未來會不會產生外溢效應,從而改變「南綠」的政治生態,值得進一步觀察。

國民黨盧秀燕以百分之56得票率對百分之42的擊敗尋求連任的民進黨林佳龍。

國民黨盧秀燕以百分之56得票率對百分之42的擊敗尋求連任的民進黨林佳龍。攝:AFP/Getty Images

中台灣大翻轉

直觀地看,民進黨輸掉了整個中台灣。

在投票前,民進黨在中台灣擁有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和嘉義縣市的執政權,只有南投縣由國民黨執政。但大選之後,上述的地區除了嘉義縣以外,全數由國民黨執政。再連結國民黨其它的執政縣市,可以說在台灣西部,除了彈丸之地的新竹市外,北起新竹縣南到雲林,加上「內地」南投,全部都由國民黨執政。

點燃中部大翻轉的領頭羊無疑是國民黨在台中市的勝利,國民黨盧秀燕以百分之56得票率對百分之42的擊敗尋求連任的民進黨林佳龍。台中市的投票結果不僅跌破台北各路專家的眼鏡,也非常巧合:上一屆市長選舉,林佳龍就是以同樣的差距擊敗尋求連任的國民黨市長胡志強。一來一往,意味著4年之間,百分之12的選票由綠轉藍。

如果扣除林佳龍執政本身可能的問題,盧秀燕的勝利,最明顯的因素之一應該是以操作公民投票凝聚支持群眾。台中火力發電廠帶來的空氣汙染,久為台中人詬病,因此盧秀燕領銜提出公投案:「你是否同意以『平均每年至少降低1%』之方式逐年降低火力發電廠發電量?」希望以攸關民生的空氣汙染議取得支,再配合親國民黨陣營發動的「以核養綠」公投,成功民進黨塑造成「為了反核,寧願選擇火力發電,付出空汙代價」的形象。

在以往台灣的全國性選舉中,向來有「北藍南綠,決戰中台灣」的政治結構。2020總統大選轉眼就到,民進黨卻在這一戰裡失去整個中台灣執政權,對於後年總統大選的影響,不可小覷。

以破百萬的全台最高票拿下新北市長的候友宜,選舉勝利後與朱立倫擁抱。

以破百萬的全台最高票拿下新北市長的候友宜,選舉勝利後與朱立倫擁抱。攝:張國耀/端傳媒

2020總統大選,兩黨各自由誰領軍?

大選過後,民進黨四大巨頭請辭,除了行政院長賴清德獲得總統蔡英文留任,其它包括黨主席、黨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都將換人。選後民進黨將陷入一陣子權力真空階段,而接任黨主席的人選,最重要的工作恐怕將是為十五個月後2020總統大選未雨綢繆。

面對如此嚴重挫敗,民進黨黨內追究責任的聲音會不會止於三巨頭辭職?目前不得而知。除了辭黨主席外,綠營內或有可能出現要求蔡英文放棄連任的呼聲—— 特別可能來自深綠獨派陣營。但實際情況是,除了賴清德以外,民進黨幾乎沒有能夠代蔡英文出戰的人選,而賴清德身為最高行政首長,面對這場重大敗戰,也難辭其咎。因此由蔡英文繼續競選連任,恐怕還是在可預測範圍裡,綠營唯一的選擇。
 在國民黨方面則呈現著「不知由誰領功」的詭異氣氛。主持全場選戰的黨主席吳敦義固然是領導人,但一般認為拉動整體氣勢的韓國瑜,和吳敦義的鋪排布局關係極小。甚至到了選戰後期,吳敦義還因為失言暗諷民進黨籍前市長陳菊「大母豬」而讓國民黨選情陷入極大危機。

另外,國民黨其它候選人在主要戰場上的勝利,例如重重挫敗民進黨「老縣長」蘇貞昌,以破百萬的全台最高票拿下新北市長的候友宜,是朱立倫拔擢的人馬。而真正循黨系統覓才產生的台北市長候選人丁守中,則應勝未勝。

因此,儘管有支持者在向吳敦義道賀時出口要他「選總統」,但在國民黨目前「勝選後的權力真空」的詭異情境裡,希望出頭填補的,至少有在競選期間宣示「不排除『統一』的馬英九、新北市kingmaker朱立倫,當然新科高雄市長,「韓流」的發動機韓國瑜,以及輔選韓國瑜有功、老驥伏壢的王金平,都有可能是國民黨2020年總統大選的坐轎人或抬轎人。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2018台灣地方選舉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