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占中九子案

许宝强: 伞运九子的审判与 2014的历史

历史的编写和审判,不可能完全由官方垄断。有权参与审判、编写历史的,除了政权和司法系统外,还包括数以十万也曾以不同形式参与伞运的朋友。

2018年11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健民在中大举行告别演讲,戴耀廷与朱耀明出席听课。

2018年11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健民在中大举行告别演讲,戴耀廷与朱耀明出席听课。摄:林振东/端传媒

刊登于 2018-11-19

#占中九子案#雨伞运动#香港#评论#许宝强

2018年11月19日,是雨伞运动九位参与推动者被政府检控开审之期,也标志著香港史无前例的79天占领进入终章, 尽管运动仍然在不同的层面延续。自2013年初开始酝酿的“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运动,至2014年底发展为预期之外的雨伞运动,延及其后几年香港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伞落社区、素人参政、进入议会,到人大释法、DQ(Disqualification,指香港多位立法会议员被取消资格)成为常态,再到借“港独”“国安”封杀新闻及言论自由,以至民间社会出现自我审查及持续抗争——禁止马凯入境惹来本地新闻工作者、大律师公会与政党的抗议;打压巴丢草展览及继后的民间游撃式的声援与对“展览”的创意延续;大馆尝试取消但在艺文界压力下又恢复马建讲座⋯⋯这种种转变,正不断改写著香港的历史。

法庭审判九子,也同时是审判伞运,也是官方尝试借司法之力,编写伞运未来的历史。然而,历史的编写和审判,不可能完全由官方垄断。有权参与审判、编写历史的,除了政权和司法系统外,还包括数以十万也曾以不同形式参与伞运的朋友——于九子代所有伞运参与者接受政治审判之际,认真地反思雨伞运动的历史意义,也就是以历史的视野补充(或抗衡) 狭义的司法与政治审判,或许亦是履行陪伴战友、毋忘初衷的承诺。

积极参与改写历史,揭示伞运的意义与局限,不仅在于纪念过去,更重要是指向未来。刚过去不久的伞运四周年,参与纪念活动的人数不算太多,深入的反思分析更少。不过,这并不表示伞运的影响已日渐淡出,更不能证明伞运的失败。在山竹风灾后遍地开花的“自己社区自己救”,彰显和承传的,难道不正是“命运自主”的精神、“伞落社区”的实践?不是有力地反证伞运已失败落幕的断言吗?

事实上,在四周年前夕,系统而全面地记录了2014年金钟从“罢课不罢学”到9月28日占领开始的纪录片《伞上:遍地开花》,终于制作完成,目前已在一些学校及机构上映,下集也将不日推出;另一套电影《撑伞》及其后续《我们有雨靴》,亦于昨天(11月18日)公映;而一位在大学任教的朋友告之,一些由本地学者书写的有关雨伞运动的学术专著,也将会陆续出版。换句话说,吴霭仪所希望看到的伞运传记或档案, 近几年不断由有心人默默耕耘、认真制作。仔细记录整理像伞运这样重要的历史事件,作用并不仅在于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延续运动,校正未来社会的走向,也是履行“毋忘初衷”的承诺。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