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严蔷:必须重回政治──中国因素下的文白之争

台湾当然可以避开这一切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与文言的纠葛,也可以不在乎自己在大陆“复兴文言”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但在“中国因素”如影随形的今天,这种政治冷感,难道不是鸵鸟吗?

2017年8月31日,在中国南京的孔庙举行写作典礼,一年级学生在典礼中写中国书法并阅读“孔子论”,这是当地学生的一个传统活动。

2017年8月31日,在中国南京的孔庙举行写作典礼,一年级学生在典礼中写中国书法并阅读“孔子论”,这是当地学生的一个传统活动。摄:VCG/VC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7-08-31

#文白之争#评论#严蔷

台湾的文言/白话文教材课纲争议仍在持续,随着专家学者意见领袖纷纷加入战团,在议题嫁接统独政治不断发酵、论战火药味不断提升的同时,“支线剧情”也逐渐丰富起来。比如不少人开始讨论:到底文言能否更加“简洁”,用更少篇幅表达更多意思?比如如何遴选篇目,可以达到更好的情操陶冶效果?

然而这样的争论走向,无异于是在模糊争论的核心。文言文之所以被摆上风口浪尖——无论是一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是今天台湾/中国的课纲/教科书修订,都逃不开政治浪潮的左右。而对文言文教育问题的思考,也必须,或者说没有选择地,从政治角度出发,回到政治中去。

然而问题在于,这是什么样的政治?我们需要的又是什么样的政治?

文言议题,怎能避开政治?

8月底,包括学者王德威、李欧梵、作家余光中、白先勇、齐邦媛在内的诸多华人文化人,联名刊出一份呼吁。他们认为,台湾当前的课纲争议被“简化为文言与白话之争”,从而希望“课纲修正不沦为意识形态工具”。文人们的联署似乎想竭力传递这样的信息:文言与白话文的区别,仅仅在于历史传承、文化美感、气质养成与现实用途等等方面,而无涉政治。他们似乎认为,当下的争论是把文言架上政治的审判台,把国文教育变成政治的角力场。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