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电影金像奖

《明月几时有》许鞍华、陈灭对谈:为何我就是不能接受这样的情节

他们不觉得一个抗战片是会令人笑的,因为这是很严肃的题材。

电影《明月几时有》导演许鞍华。

电影《明月几时有》导演许鞍华。摄:林振东/端传媒

刊登于 2017-07-25

#金像奖#电影#香港

《明月几时有》七月上映,讲述一段少人关注的历史故事。我们邀请了导演许鞍华与现代时期文学研究者、诗人陈灭,进行了一场对谈。那个下午,历史、文学、超越性、语言⋯⋯这样的词汇穿梭著出现,彼此问答,时而会心。二人轮番讲出不少没有放进银幕、记载在旧书的故事⋯⋯出名难访的许导演时常笑得开心,陈灭则眉宇沉静。

许=许鞍华陈=陈灭端=端传媒记者

:看过《明月几时有》(下称《明》),印象深刻的有几个角度:一是关注小人物;一是由女性视角回应大历史叙述;再有是梁家辉的角色令我很感兴趣——他是那段历史的过来人,却不是夸夸其谈地去讲述,而是故事收藏在记忆里很久之后,透过一个电影中的访问契机去述说,并且让人感觉他不是太习惯去说这件事。这种讲述历史的方式,“收收埋埋”,不是什么大件事,我觉得很“香港”。其实很多香港人都不会说自己以前曾经有过轰轰烈烈的事迹。

再有是抗战时期的故事,一些文化人和小人物的部分都蛮有趣。 被拯救的文化人中,不是每个都是茅盾啊,有些是无名作家。无名作家其实都要很辛苦才能逃离,彼时也不是那么多人关注、拯救他们,有时候得靠自己的方式去找出路。那时候的“归乡政策”,他们要千方百计去取得难民证、归乡证,才可以逃离。所以东江纵队拯救文化人的同时,还有无名小作家自己找办法离开日军操控范围的故事,这其间也有很多事发生。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个开始,希望公众和社会开始关注这个议题。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