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张铁志:用独立书店进行一场宁静革命

愈是在一个被code决定的世界中,人们愈渴望更真实的互动,书店让人与书的物理质感可以相遇,让人与人的笑容可以相遇。

特约撰稿人 张铁志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6-08-03

#独立书店

张铁志于阅乐书店。
张铁志于阅乐书店。

1

在这个俗恶的时代,书店似乎很能攫取人们的某种浪漫想像。

例如一个台湾企业家开了一间百元看到饱的书店,新闻大肆报导,仿佛那真是某种理想主义的火光。(这个媒体现象也正说明了时代的俗恶。)

2

书店,尤其是“独立书店”,是这个昏暗时代的燃灯者,他们传递着思想与文艺的火光,进行着似乎不合时宜的抵抗。

所谓独立书店的基本意义,应该是每一间书店都是书店主人个性与态度的反映,一如对所谓独立电影或独立音乐来说,创作者们不是追逐潮流,讨好市场,而是想要表达他的内在精神。因此,独立书店(或其他独立文化)是在主流之外拓展我们的视野,让这个社会具有更丰富多元的可能性,而不是只被一种品味、一家公司决定我们看什么、听什么,或者吃什么。

或许,独立书店中大多数的书主流书店也看得到,但有时仅仅是独立书店存在本身,就可以让人们看到不同的生命风景。

不论在台湾或国外,过去几年有愈来愈多独立书店出现。在台湾,整体书店数量当然是不断下降,但是具备人文性格的独立书店却陆续在岛屿的许多角落浮现。这些书店往往不大,各自以其优雅的姿态,带着尊严挺立在安静的巷弄中或吵杂的马路边。这是因为,总有人不愿意放弃对于书本的信念,而或许,愈是在一个被code决定的世界中,人们愈渴望更真实的互动。书店让人与书的物理质感可以相遇,让人与人的笑容可以相遇,让这个寒冷的世界感受到火与光的温度。

而往往这些独立书店不只是书店,也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让书的讨论可以和社区议题对话,让社区中的人可以在此相聚。

3

我对书的巨大迷恋,大概仅次于对我的爱人。光是看到家里的书,摸上一摸,就觉得全身舒畅。

老家的每个角落,在30岁前就被我买的书占领(也因为房子实在很小)。而至今没买房子的我,人生最大的梦想之一,就是让这些书有朝一日可以尊严地站在质朴美丽的书柜上,不用被东塞西塞。

我当然也热爱书店,不论是生活中的独立书店,或是旅行时专程朝圣与偶经的书店。最幸福的时光是留学纽约时,所住的巷子有着全纽约最好的书店之一“迷宫书店”(Labyrinth Bookstore)。这个名字好,因为每一间书店都是一座知识的迷宫,我们被巨大的能量吸引进去,然后发现这个知识的世界比我们想像的更广阔,愈走愈找不到出口,成为迷宫中的囚徒。

无论如何,我从来没想过开一间书店,只想做书店的最好的朋友。

开书店在古早时代确实是一种古典的浪漫,一个读书人守着一间书店,守护着一份知识的尊严。

但在所谓的数位时代,这个浪漫是极其残酷的。毕竟,随着印刷媒体的衰落,书店逐渐隐没在夕阳中,更不用说面对各种大型连锁和网路书店及其提供折扣的能力。

于是,一间小小的书店,能够提供给读者什么呢?

独立书店,是这个昏暗时代的燃灯者。
独立书店,是这个昏暗时代的燃灯者。

4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期许自己的文字可以是这个时代一盏微弱的灯火,让人看见世界中的黑暗与困顿,也照亮那些抵抗与创造的精神。

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我希望让媒体成为一个平台,让不同的声音可以昂扬与激荡,聚集起一把把熊熊的火炬。

台湾的思想与阅读世界确实是不断地严重崩坏与碎裂。这不只来自于数位化对人们阅读习惯与产业模式的冲击,更在于媒体的怠惰让我们的思想贫困,习惯寻找非黑即白,非蓝即绿,或简单的答案;也让我们在琐碎的无意义的资讯中,失去提出重要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更需要知识的力量来丰富思考的内容,进行有价值的对话,穿透事物的表面,从而寻找前进与改变的可能。

众所周知出版业日益艰难。核心问题之一在于台湾大众媒体没有好的书评书介。以往几大报纸都有,但近来连最后一个重要的报纸读书版面(中时开卷)都被削弱成只剩一版。其他平面及网路媒体虽有书讯或作者访谈,但缺乏以书展开的深度讨论,不像纽约书评,伦敦书评,或甚至上海书评。

每个月仍然有许多好书不断出版,但这些书需要被阅读、被讨论,需要和当下现实产生关联。

5

2016年1月,我有机会开始参与一间书店的经营。我的伙伴希望我能成为这个书店的灵魂,可以尽情实践我的想法。虽然,如同过去几年参与或创办的几个媒体,此前我都没有相关经验,只能靠着实验精神惶恐地摸索前行。

这间位于松山文创园区内的书店,阅乐书店,是一栋非常美丽的木造建筑,小屋前方是一座小小的湖(池塘),侧面被绿色大树掩盖着,宛如一座城市中的魔法小屋。

阅乐书店,宛如一座城市中的魔法小屋。
阅乐书店,宛如一座城市中的魔法小屋。
阅乐书店一景。
阅乐书店一景。
这是知识、思想与文学的力量。
这是知识、思想与文学的力量。
阅乐书店积极策划许多活动,图为方序中与吴东龙在「今日书沙龙:设计与阅读vol.2 惑与不惑,书与非书。我们的设计阅读。」
阅乐书店积极策划许多活动,图为方序中与吴东龙在「今日书沙龙:设计与阅读vol.2 惑与不惑,书与非书。我们的设计阅读。」
今年5月创作歌手黄玠在阅乐举行签唱会,结束后也现场买了一本好书。
今年5月创作歌手黄玠在阅乐举行签唱会,结束后也现场买了一本好书。
香港知名摄影家/诗人廖伟棠拍下的迷离春夜之阅乐书店。
香港知名摄影家/诗人廖伟棠拍下的迷离春夜之阅乐书店。
全台许多独立书店构成的网络,正在进行一场宁静的文化革命。
全台许多独立书店构成的网络,正在进行一场宁静的文化革命。

其实,每一间书店都是一个魔法城堡,因为每一本书都是一则神奇的魔法:透过书本,我们可以漫游世界,可以知道宇宙运行的奥秘,可以深入人的心智和感情。

那是知识、思想与文学的力量。

一开始每一本店中的书都是由我选出(这是一个非常愉快的工作),主要集中于文艺(音乐电影建筑摄影建筑表演)、文学、思想与社会科学。阅乐加入了台湾独立书店组成的“友善书业供给合作社”,由他们供应图书,因此有许多特殊的独立出版物,如这几年在台湾盛行的地方或社区文化志。

阅乐书店当然不止是一间书店,也是一间咖啡馆──这既是现实考量(因为租金不便宜),也是阅乐的精神,因为我们希望创作者们及所有文艺爱好者,可以在这个场所思考、写作、讨论。

小屋前身是松山烟厂的育婴室,我们希望呼应这个历史背景,但转化为一个孕育当代思想与创作的场所,A Birthplace of Ideas。

从某个角度来说,在书店进行关于书的讨论会,何尝不是书评的概念?让书的作者可以与评论人对话,让书的议题可以和现实激荡。因此,我们很积极地策划许多活动,系列讲座如“文学与音乐”(呼应阅乐之名)、“日治时代的台湾文化”(呼应松烟历史)、“旅游与阅读”、“设计与阅读”等,或者如诗歌之夜、纪录片放映、台湾独立电影讨论会、新书发表座谈会等活动。

很快地,这个地方建立起了一种氛围,有更多出版社、作家、影展愿意来这里举办活动,或者跟我们共同策划。到了这个8月,31天中的29天有文化活动,每一场都精采。我们也正式成为一间有盈利的书店。

6

阅乐是一个关于书的小小梦想的实践。

然而,作为一个写作者与爱书人,我所在乎的不只是阅乐这一家店,而是希望更多独立书店可以好好地被爱惜与尊重,可以发挥更大的能量。

事实上,全台许多独立书店(加上其他独立文化空间)构成的网络,正在一点一点地影响着台湾的阅读与出版,正在改变台湾的思想地图,甚至进行一场宁静的文化革命,如果“革命”指的是意识与价值的转变。

不过,革命需要民众的支持:所以,请读者们每次去所有独立书店,都能带上一本书走。

(文章完成于花莲的“时光1939书店”)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