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美科技知識之爭:中國的「模仿創新」,合理不合理? 「學習」西方知識是中國科技突飛猛進的最重要原因。以寬泛的標準,中國對西方科技的「學習」,可以粗略大致分為七種:有的是合法的,有的是非法的,有的游走在合法與不合法之間。
美國在台灣,曾經有哪些建築?它們在哪裡? 美國在台協會新館揭幕,台美關係再次受到矚目。兩岸分裂分治之後,美國在兩岸關係、台灣外交史上一直扮演決定性角色,冷戰時期,更是派美軍長期駐守台灣,直到1979年與中華民國斷交。那些年,他們留下什麼建築?後來怎麼了?
評論|國家如何有效扶植技術創新?中國國進民退政策的動力與枷鎖 巨大的國內市場以及國家管制的刻意扶植,撐起了小米、華為、中興這些產品商。然而,中國政府現時面對的難題是,這10年來國進民退的改革政策,其實在組織邏輯上與創新存在着張力。
評論|制裁中興背後的晶片戰場:後進廠商有可能彎道超車嗎? 種種跡象顯示,美國這波包括中興事件在內的技術出口限制主張,核心除了劍指「中國製造2025」外,最重要的或許是圍堵中國5G技術的進程。中國等後進國家的廠商要在技術上「彎道超車」,需要什麼契機,同時會面對什麼困難?
評論|徐子軒:貿易煙硝四起,美國和印度也要開戰了嗎? 華府從印度身上看見了中國的影子,利用美國領導的自由秩序而壯大自己的實力,這就讓美國在某種程度上對印度有所防範,如奧巴馬政府時期屢屢將印度告上WTO,壓制印度的重商主義傾向。
評論|楊路:中美貿易談判的很多壞消息和一線曙光 中美貿易談判一如大多數人所預料的那樣,沒有達成任何結果。中國經此一役,也應該可以拋棄對特朗普所謂「回心轉意」的幻想,鄭重對待中美之間經貿關係矛盾極其深重的現實
四面楚歌?走向衰亡的跨國領養 2004年,全球跨國領養約46000起,其中一半領養家庭來自美國;2017年,美國跨國領養僅有4714起。在絕大多數領域都被「深度全球化」重新定義的半個世紀裏,跨國領養卻逐步變成被道德、法律和輿論聯合抵制的選項。世界上的孤兒並沒有變少,但開放領養的國家和願意領養的家庭都在減少。這個曾經風靡一時的跨國善舉是否就此沒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