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台灣
深度、專業、在地,多元報導盡覽台灣社會真實脈動。
黃勤帶:我在廣場的日子
作為一個攝影工作者,置身於這樣的歷史場合,我本能地透過觀景器的框框,去紀錄自己對這次歷史運動的視點和感受。 開...
六四紀念館:廣場遺物 內外受困
一邊,涉建制背景的大廈法團把紀念館告上法庭;另一邊,年輕人開始質問:「知道這些就好像知道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是很慘,但和我有什麼關係?」
教宗、國家主席、總統的三角習題
梵蒂岡駐華大使館1946年成立於南京,1951年遷至台北。2016年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台海局勢生變,它能否回朝思暮想的北京?
走進台灣「零時政府」,他們改變了什麼?
g0v社群或專案到底是不是如何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希望未來如何如何,然後動手去實踐。
廿七年之後,無處安放的六四記憶
高牆未倒,人們開始分道揚鑣。當悼念六四不再是潮流的今天,這一段漂泊的記憶,在香港還有一隅安身之處嗎?
革命時刻,藝術已失效?香港藝術家對六四的12種記憶
「大家認為藝術在革命時刻已然失效,一度考慮放棄。最後⋯⋯出現更多革命和民主的符碼。」
六四槍聲響起時,香港文化界都在做什麼?
那年那月所做的,是香港一代藝文工作者的記憶。曾經的抗爭丶作品和思考,對香港藝文後來的發展,有著怎樣的意義?
生存者 謝志峰
大飢荒沒餓死他,六四子彈沒射死他,兩次中風沒殺死他,主持《城市論壇》,維園阿伯沒咒死他。
評論|
秦翰:打磨平常心 在黑洞擦出光
災難本身不能把人拖入黑洞。信任、信念、信仰全面崩潰坍塌,堵死了洞口,生命才不再有一絲光。
評論|
鄭司律:賦予六四本土意義之可能與必要
藉着堅持六四真相推動民主,其實是主動對抗北京的歷史觀和社會觀,正正與今日香港反干預、堅守自主的方向並行無悖。
評論|
女總統單身也有罪?天朝父權政治的擴張
面對來勢洶洶的「天朝主義沙文爹」,中國的性別問題本身就是政治。
最終,一個香港人臉孔的民主女神像
當年六四過後,一眾香港藝術家曾塑造過一尊港版民主女神像。各種突圍和妥協的結果,是維園豎立起一尊有著「香港人」面孔的民主女神像⋯⋯
1
...
151
152
153
...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