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90後歷史老師的六四自白:對我重要的事,對學生重要嗎? 當年輕一代主動切割六四,教育資源又慢慢流失時,六四記憶的傳承會否逐漸式微?歷史老師作為歷史記憶傳遞的重要一環,他們如何向學生教述六四?
台灣女同文學出版社,要說滿一百部拉子的故事 18年前,林寒玉創立了台灣第一家女同志文學的「集合出版社」,她個頭嬌小、志氣很高,立志要出版一百本以女同志為主體的小說,書寫她們的愛恨情仇,及社會框架壓迫下的悲歡離合。除了出版,她還希望全台灣的圖書館都收藏這些「拉子文學」,讓女同志的世界被更多人看到。
一個香港中史老師的困惑:誰才是歷史教育的主角? 令人失望的是當局現時着眼點在教科書中不利「大一統」政權的遣詞用字,又寧願把縮減課程得來的課時以展示中華文化光榮面的文化史充塞,疊床架屋地安插零碎的香港史,卻未能有效回應前線中史教育的困境。
紅利不再: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紅海裡,台灣石斑奮力上游 台灣向來擁有「石斑王國」之稱,屏東沿海更是主要產區。但,近年來卻不斷傳出「被中國大陸養殖的龍虎斑打到很慘」的消息。在對岸由「消費者」轉為「競爭者」的局面下,台灣石斑魚究竟如何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台灣政府跨部門會議紀錄,透露了「管中閔事件」的哪些玄機? 台灣大學校長遴選風波陷入僵局,蔡英文政府怎麼定性管中閔案?為什麼主打方向從原本的「大陸兼課」、「論文抄襲」轉向目前的「獨董利益迴避」?理解這場僵局最重要的一把鑰匙,就是這兩場跨部會會議。《端傳媒》訪談了多名知情者者當事人,最大程度還原會議內容及關鍵細節。
專訪導演陳芯宜:帳篷,想像力的緊急避難所 「如果在一個地方,某個人開始升火,升起一團篝火,對我來講那是帳篷的場域。包括點火的人、照顧火的人、被火吸引過來的人、然後有的時候添柴火的人,所以很多不同的狀態在那個火的周圍,但是每一個流動的人,他都跟這個火有關係。」
強震鑄就的「防災型都更」:老屋拆除改建,一定會更安全嗎? 在農曆年前撼動全台的花蓮地震,已屆滿三個月,在災區逐步復健的同時,被視為防災方案的「危老建築都更重建」也加快腳步進行中。拆老屋、建新屋,會是城市防災的萬靈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