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 10 歲了!一路走來,我們始終相信,有些故事必須被說出,真相需要被守護。這十年的堅持,來自讀者的信任與支持。未來的每一步,我們仍需要你同行。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一起訂閱守護獨立報導,讓真相持續被看見。
一年一度臺灣同志遊行第23屆於10月25日下午登場,而第7屆跨性別遊行也照例在同遊前夕舉行,於10月24日晚間登場。
2019年台灣同性婚姻正式合法化之後數年,相較於過去訴求政治性改革,許多人認為同遊像是LGBTQ+族群的盛大嘉年華。但在同婚之外許多訴求仍在進行,包含跨境同性伴侶權益、人工生殖法對非異性戀者的限制及跨性別者性別更換問題等等,在婚權大旗撤下之後,意見分歧也逐漸浮上檯面。
更甚者,隨著全球右傾力量回潮,特朗普政府公開廢除「DEI」(多元、平等、共融)政策,宣告「美國從此只有二元性別」等改變,東亞也吹起反DEI與反對心理性別認同的浪潮。台灣雖曾創下亞洲許多性平「第一」記錄,同樣也正面對這股挑戰,本就充斥不同議題的性別平權陣營,迎來了顯著分裂。

臺灣同志遊行第23年
臺灣同志遊行(同遊)邁入第23年,2025年主題定為「超・連結——跨越標籤,理解差異」,以資訊時代「超連結」(Hyperlink)為象徵,同遊官網指出,全球反DEI浪潮持續擴大,影響各國政府與企業部門決策,亦透過社媒快速傳播。此主題亦有「超・連結」(Beyond Links)意涵,呼籲社會跨越標籤與偏見,建立深刻連結、理解彼此差異。
根據經驗,每年同遊都有來自中、港、日、韓、東南亞與歐美等國遊客共襄盛舉,近年參與人數都在10至20萬人次。

跨性別遊行參與者高喊「免術換證」
台灣的跨性別遊行亦進入第7年,主辦單位同志諮詢熱線(熱線)稱,在雨勢中仍有約莫3000人參與。有人披著彩虹旗,也有高舉藍、白、粉紅相間的跨性別旗幟。隊伍中有人拿著「我的性別我作主、「反跨退散」等手舉牌,並高喊「支持免術換證」等口號。
熱線表示,本次遊行主題是「跨越成見,照亮多元」,在全球跨性別權益遭受重大挑戰的環境下,希望透過遊行讓跨性別族群被看見,開啟更多對話機會。熱線強調,希望台灣社會持續關注「證件性別變更門檻高,並取消強制性器官摘除手術」等議題。
一名熱線志工老詹接受端傳媒採訪,他是一名30歲跨性別男性,已使用荷爾蒙約8年,並未手術,他稱接受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態,希望可以免術換證,讓他的生活比較方便。他表示,求職時仍會擔心業主只看到他的性別,而不是工作能力。

老詹認為,跨性別者確實是LGBTQ+族群中的少數,也與性傾向不同,明顯的外表就是「出櫃」,無論在學校或工作場所,甚至是公共空間的廁所,每一天都會擔心害怕。而對於近期反跨的爭議,他認為社會需要更多的對話,才有理解的可能。雖然網路上有許多不同意見,但老詹稱,許多社運團體仍現身遊行,就是希望持續創造對話的空間。
來自香港的跨性別男性謝浩霖(Henry)也出現在遊行隊伍中,並接受端傳媒採訪。他2017年在香港提起免術換證的訴訟,直到2023年才終審勝訴。隔年終於取得身分證,在性別欄位上寫上「男」。
他稱,作為不斷倡議的過來人,「換證不是問題,不換證才是問題」。他無奈舉例說,在他還未換身分證前,他生病住院按規定得分配到女性病房,但一臉鬍鬚的他一進到病房,便嚇壞裡頭的其他女病患。他希望跨性別男性的聲音能多被外界聽見。

同遊反對跨性別言論爭議
今年10月初,社媒平台上爆出同遊主辦方「臺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臺彩)言論爭議。據稱為該協會的公關主任,在其私人Threads帳號公開表示「反對戀童癖、反對代孕、反對免術換證、反對心理性別認同」,更進一步稱同遊官網上某些內容太久未改,像「前人留下的垃圾發臭」。
此一言論立刻引發輿論炸鍋。該員的兩大立場:「反對免術換證」及「反對心理性別認同」當中,免術換證議題含有法律性別認定、醫療與人權等複雜性質,早在2024年10月台灣出現第5起免術換證勝訴判決時就引起一波熱議,支持者通常考量性別重置手術風險成本巨大,主張改由心理判定或弱醫療模式作為跨性別者換證基準;反對者則擔憂有心人士借跨性別名義,在性別區隔空間(如公廁、泳池)犯下性犯罪,相關意見益發兩極,甚至形成罵戰。
至於「反對心理性別認同」,更幾乎等同於不承認跨性別族群存在。儘管該員澄清並無反對跨性別,是認為「依照心理性別認同更換身分證明,在台灣仍需討論及完善」,但此解釋無法說服批評者。諸多性別團體如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等皆聲明強調不應排除跨性別、LGBT+不應拆夥。

眾多批判者指出,台灣同志運動從數十年前初始,跨性別個人與團體一直是高度參與;而在被視為同志運動濫觴的1969年美國石牆運動中,最初反抗公權力刁難的也是變裝皇后等多元性別。因此在許多人看來,該員的言論猶如「割席」,亦否認同志運動一直以來的多元性,因此出現不少「不願參與今年遊行」聲音。
臺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臺彩)10月10日於Facebook發出道歉啟事,重申該員在個人社媒發表內容不代表臺灣同志遊行官方立場,更非內部認可之共識,宣布該員已調離公關位置,未來會加強教育訓練與對外溝通規範。
臺彩表示,該協會自從2020年成為同遊主辦單位後,向來主張任何人皆有權以真實面貌生活,不受歧視與壓迫,從未將跨性別議題排除於遊行倡議之外,更表示跨性別社群是同志運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向「因本事件受到傷害之跨性別者及運動前輩,表達深深歉意」。
此次風波不僅是臺彩內部分歧,也呈現台灣同志社群正式進入全球反跨浪潮下的分裂現象,僅認可生理性別分類的趨勢正在增加。例如2024年成立的台灣LGB聯盟,即主張以「二元生理性別」為界的同/雙性戀權益倡議。該聯盟是LGB國際聯合會(LGB International)一員,目前全球有17國團體加入。LGB聯盟已表示今年會參與同志遊行。

六色宣言的紅色爭議
反跨爭議之外,較受到輿論忽略的則是另一項關於戀童癖的指控。這類指控最早來自2015年,當時台灣宗教團體愛護家庭大聯盟(護家盟)指稱,臺灣同志遊行2008年發表的「六色宣言」當中,紅色象徵的「性權就是人權」與「反惡法」訴求,實是戀童癖者為了與未成年人性交除罪化而發動。
在2024年,臺灣同志遊行官方也表示,「六色宣言」係針對2008年社會脈絡所提出,經過16年後可能不再適用,故暫先撤下原本內容。而在今年10月15日(即反跨爭議聲明後),同遊官網再度表示「六色宣言」現今或有易引發誤解之處。同遊聲明稱,反惡法訴求會出現,代表某些法規確實曾被執法單位濫用以致壓迫同志族群。然而該會認為「臺灣之性別或同志運動或已邁入全新階段」,因此邀請各團體於今年遊行結束後共同商討,重新詮釋符合當前社會之六色彩虹意義。
那麼,「反惡法」究竟是指什麼?這項訴求主要呼籲的是廢除或修改《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0條、《兒童及青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40條及《刑法》第235條。《社維法》第80條修法後「娼嫖都罰」影響性工作者權益;後兩者則與未成年人更相關——《兒少條例》第40條原意是防範有人誘使兒童或少年進行有對價關係的性交或猥褻行為、或製造相關影像,根據該法條,只要有人製作或散播宣傳品,「足以引誘、暗示兒少進行性交易」都可能違法;而在《刑法》第 235 條當中,散布、播送或販賣猥褻之圖文影像也會觸法,而且對何謂「猥褻」並無細緻定義。

上述法條雖沒有針對特定性傾向,卻讓基層警察得以用保護兒少之名,針對同性戀和性少數進行釣魚執法——相較於異性戀,性少數族群發布性圖文之後,更容易遇到警方以「會被兒少看到」為由調查;另有不少人在過程中「被迫出櫃」,甚至迫於「被警方出櫃」的壓力而認罪,都造成同志與性少數族群的性權更易受到打壓。
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指出,惡法迫害仍為現在進行式,並非歷史。當法條定義模糊,最先波及的往往是受污名化的少數群體。以刑法第235條為例,近年Onlyfans等成人內容平台興起,卻還是有許多「網黃」因本條而遭起訴、判刑,甚至2025年仍有法院判決將皮繩愉虐(BDSM)活動認定為「性虐待」,就算有適當遮蔽再傳播,依然被控違法。
諸多團體如台灣酷兒權益推動聯盟、以及倡議性交易合法化的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也分別點出國家仍在使用法條壓迫底層群體。日日春直指臺灣同志遊行因保守宗教團體而意圖「去性權化」的改版理由形同自廢武功,呼籲切勿因為得到婚權,「就忘了還在受性壓迫奮鬥的人們」。

代孕議題也有爭議,不提啦?手天使協會聲明提及無法為15歲身障者服務,性權似乎也包括未成年性行為權,而不只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