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掩藏到擁抱──八仙焚身十年,她們與疤痕一起成長的愛情

「八仙對我們來說,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創傷,也是他的。」
Lia。攝:陳焯煇/端傳媒

【编者按】2015年6月27日台湾新北市的八仙水上乐园,一场大型户外派对因可燃性粉尘引火燃烧,造成15人死、484人受伤的重大意外,也是至今台湾史上最严重的公安事故之一。

一场恶火在这群大多20初岁的青年男女身上,留下平均41%的大面积烧伤。十年过去,遭火吻的伤者如今多已跨入三十年岁。那年皮开肉绽的赤红肌肤,现也愈合结痂,布满疤痕孪生的痕迹。

台湾八仙粉尘燃烧十周年”以三篇作为系列报导。“物件篇”以十年来伤者珍视的物件,作为火后人生的回溯。“标签篇”则以“八仙事故”与随之展开的种种污名作为提问,看待这场巨变造成的创伤,如何在刻板印象的阴霾下影响他们的生活。

本文为“亲密关系篇”,聚焦幸存者灾后的伴侣关系,直视她们浴火重生后的恋爱经验,探究日常中幽微的言语、亲密的陪伴中,如何修补生命里不能抹除的烧痕。
他们的故事,来自公安事件的变故,也指引台湾如何记忆、看待以及回应创伤的提问与省思。

Lia没想过可以这样看待被火纹身的自己——一尾火海中的人鱼。

十年前的6月27日,她是八仙尘燃事件的伤者之一。那场意外使她的双腿、双臂以及胸前皮肤遭受二至三度烧烫伤。伤口经过多年复原后,留下大面积疤痕,如今已不再流血、不再起泡,但在她眼中,新生的皮肤有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用一个词来描述:恶心。

“连我自己都不想看到,更不要让别人去看。”增生组织颜色青紫、凹凸不平的模样,让她费了许多力气才习惯每天照镜子。她长期穿著压力衣与长袖长裤,掩盖可能引来注视的部位,“这种天气去便利商店也会焦虑,要穿得密不透风,确定手臂、小腿没露出来吓人。”

回想那段伤后的低潮时期,唯一能令Lia挤出一点笑容的,是伴侣有时荒诞却疗愈人心的幽默感。

在苦闷又令人窒息的复健诊间,Lia的男友会一边亲抚她的伤疤、睁大眼睛细细观察,一脸中二地说:现在的妳,就是女版“死侍”嘛——那种全身疤、可是自信爆棚的漫威英雄。Lia模仿著男友的搞笑语气,被往事逗得大笑,“因为我自己也觉得:‘欸,很像。’”

他是Lia之外,全世界最了解她的疤痕,还有内心在想什么的人。总是能用一个玩笑,在她快要封闭的心里开一扇窗,“他知道我没自信,就想各种方式来逗我开心,说现在的我很特别啊,跟别人完全不一样。”

Lia从火灾幸存的形象,后来在男友的手臂内侧化为一只刺青图腾——是一尾从火海中游出来的美人鱼。因为在他眼中,她双腿疤痕的纹理,就像一片片魔幻的鱼鳞。

曾经她日日想隐藏的伤痕,如今被他刻成了一种印记与骄傲。Lia说,“我觉得他比我更早,接受了我的皮肤。”

Lia。摄:陈焯煇/端传媒

“不一样的自己”

在经历大面积皮肤损伤后,许多八仙伤者真正难熬的,不只是身体上的痛,还有镜子里变得“不一样的自己”。

众多医学研究指出,伤烫伤幸存者常会在复健过程中,陷入对外貌的焦虑与否定。特别是女性,在外貌被期待、且高度观看的社会文化中,女性对于疤痕的压力与自我怀疑比男性又更为沉重。

这份身体焦虑,对烧烫伤后的女性来说是一场漫长的心理内战。Lia记得,自己第一次大哭,不是因为痛,而是第一次出院,走在医院大厅看到其他人望向自己的视线:“我才深深地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看著镜子里的自己,青紫色的疤痕布满双腿与手臂,形状不整、表面凹凸,那种陌生与断裂的感受,曾令她感觉自己像个怪物。走在路上,无论是好奇的注视,或是孩童拉著妈妈喊著:“你看那个阿姨的手”,来自外界的观看,令她更想缩起来。为了掩藏疤痕,她有三年都要以衣物、甚至袖套遮住疤痕才敢出门。

同样走过复健之路的简苑玲也回忆,历经两次植皮手术后,她第一次看见自己烧伤后的腿,“干干瘪瘪,像两条腊肉干,皮肤上还密密麻麻钉著钉书针般的医疗器材来固定。”

“我觉得那好像不是我的脚。”她说,“因为它与我熟悉的人体太不相同了,那一瞬间,好像在看动物星球频道。”

那种不真实感,直到进行复健期,疤痕逐渐挛缩、必须反复舒张而生的剧烈疼痛,开始有了实感实。简苑玲说,出院后的两年,自己胖了十多公斤,“因为你的情绪、身体、疤痕都在失控的边缘摇摆”,一天两、三包洋芋片,配杯手摇饮是常态。

简苑玲翻出手机的旧照,在住院、复健期间的留影,全是搞怪鬼脸的表情,“因为扮丑才让我感觉比较安全。”

Lia手上的刺青。摄:陈焯煇/端传媒

“我还值得被爱吗?”

这些容貌变化对伤者的影响,远不止皮肤的外观,也进一步地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觉得自己是不是还有魅力?能不能被喜欢,走入新的恋情?甚至有些人会怀疑:现在这个样子的我,还值不值得被爱?

但美国专门支持烧烫伤者的非营利组织Phoenix Society长期追踪调查发现,如果伤友身边有一段稳定而安全的伴侣关系,有超过七成者表示,当另一半在复健期给予实际支持与情感鼓励,能够大幅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外貌改变,更有勇气正视、接纳身上的疤痕与变化。

这份支持不只关乎言语,涵盖相处上的日常细节,从视线到拥抱,来自对方的注目和互动会让人重新相信:自己还是可以被喜欢、被拥抱、被渴望。

“那种爱人给你的爱,与家人的爱是不一样的。”Lia说。

Lia回忆受伤的经过,八仙尘燃的夜晚,她全身超过70%的烧烫伤,但因双北各医院一瞬间涌入大量急诊伤患,她被送往无烧烫伤专责病房的汐止国泰医院,几经转折才在25天后等到台大医院病床。

插管无法说话的她,一度不敢通知男友,原因是出事的那天,男友才刚赴澳大利亚打工度假第三天。然而,在失联数小时后、他仍然在电视新闻知道灾情,当机立断取消计划搭机返台。

由于Lia的家人需要工作,男友成为主要照顾者,与家人轮流守著,从换药、清洁伤口到包扎,甚至是纱布下方的水泡与流脓,他都亲手照顾。

清创手术让她看见自己的肉被割开,每天换药一次就是四个小时起跳,没有全身麻醉,那份疼痛至今清晰难忘。住院期间,男友几乎全程陪伴,每天洗澡不能碰水的部位,由他擦拭。他备份她身体每一处的记忆——记得她哪里会痛、哪里不能碰、哪里需要按摩,比任何人都细心、也更温柔,“还因为太会换药了,在医院被护理师捧红。”

简苑玲。摄:唐佐欣/端传媒

照顾者

Lia与男友至今爱情长跑15年,八仙事件某个程度来说,令他们的关系像一圈一圈的绷带,让两人变得前所未有地紧密。也有研究指出,重症或创伤病患与他们的主要照顾者之间,会产生一种深刻的“同盟感”。尤其当照顾者是伴侣,这段关系不只是爱人,而更像是共度战后重建的“战友”,一起经历手术、复健、焦虑与脆弱,照顾变成了爱的日常语言,也建构出无可取代的亲密连结。

然而,这种“创伤伙伴关系”(trauma-bonded couple)也常潜藏著另一层张力,当一方长期扮演“照顾者”的角色,亲密关系也可能不知不觉被重塑为“看护与病人”的互动模式,难以回到原本对等的情人关系。性与欲望,有时也会在这段角色层叠中被挤压或沉默。

“八仙对我们来说,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创伤,也是他的。”Lia说。

Lia回忆,出院后,即便家中卧房是张双人床,但男友总是选择睡在地板,因为害怕一不小心翻身就碰伤她。在亲密时刻,她也曾主动靠近,却发现男友总会下意识地退开,“不是他不爱我,”她停顿了一下,“而是他曾见过我浑身没有皮肤、血肉模糊的样子,那也是一种心理创伤,不知道该怎么克服。”

但Lia也说,走过八仙后,那份两人的羁绊已经升华成另一种形式,“性也不是关系中唯一重要的事。”走过血与火的洗礼,爱的形状也跟著改变。

黄诗亭与她的丈夫。摄:陈焯煇/端传媒

而现在挺著大肚子、即将成为母亲的黄诗亭,则有著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伤后爱情。

黄诗亭的先生不是她伤后的照顾者。在那场灾难发生多年后,两人才透过共同朋友介绍而交换了Instagram。她的社群页面纪录著日常生活、旅行的点滴,当然也包含八仙事件后,全身高达50%、分布在双腿、腹部与手臂等部位的伤疤与痕迹。

在恢复日常生活之后,单身的黄诗亭也曾在初期约会感受到纠结与焦虑。一开始,她对身上的疤痕并非全然释怀,努力活得正常,但在某些时刻仍对自己的外貌心生迟疑,“例如按摩时,我会不太想解释。不是因为不想说,而是很怕一讲出来,对方会怎么看我?”

她也曾担心,在约会之后,对象会不能接受女生身上有一大片显眼的疤痕。但直到她与先生两人第一次在上海初识用餐,黄诗亭向他娓娓道出受伤的经过、复健的历程,而对方给他的回应,却完全与疤痕无关,而是“在经历过这样的状况之后,妳怎么能继续正向乐观看待这个世界?妳好勇敢。”

黄诗亭的丈夫回忆到,第一次得知妻子的遭遇,他听闻的当下,内心只想著,“如果是我发生这件事,我的心态会是什么?我觉得自己可能没有这么大的勇气像她这样开朗、大方。”“她不是被击倒的人,是自己站起来的。我眼中的她是非常乐观、勇敢的人。”

黄诗亭说,八仙之后,她仿佛重生了一次,有机会以全新的视角与态度看待人生,“这一次,我想要及时行乐,不留后悔。”

伤后而相遇的两人关系,无关同情或怜惜,更多是往事对彼此性格的欣赏与珍惜。黄诗亭与伤疤共存、却依然发光的自信,反而成为她最大的魅力。

两人交往的故事没有太多戏剧化的发展,与每对平凡情侣一样,由日常里反复发生的小事拼成生活的蓝图。两人最特别的互动,大概是喝酒后,黄诗亭双脚上的疤痕组织,因失去毛孔而容易肿胀、发红,这时,先生会自动坐到她旁边,让自己的大腿,成为她的“脚架”,把双腿抬上“促进血液循环”。

没有语言,但这微小的动作就是两人之间的默契——是身体与疤痕被理解的温柔。

黄诗亭脚上的疤痕。摄:陈焯煇/端传媒

重新定义

伴侣的理解与陪伴,无疑是伤友重建之路上重要的一环。不过,真正让伤者走出深渊、重新站起来的,除了他人的支持,更重要的往往来自自己对身体的重新定义。

许多伤者在复健期之后,在体能运动中拾回自信。以简苑玲为例,她曾学过重训、瑜伽、泰拳,还有钢管舞等,每周安排好几种课程,把身体的时间表填满。

她说,伤后的日子,最令她挫折的是不只是疤痕反复龟裂、再增生的疼痛,而是“整个身体失控”的恐惧,从体重上升、行动下降,感觉自己的身体不是能安放情绪的容器。

“疤痕是失控的,体重是失控的,情绪也是失控的。但健身让我重新掌控。”她说,训练不仅为了变瘦或变美,而是透过汗水感受自己还能掌握节奏、调整姿态、做决定的自信。从无法走路,到能深蹲、伸展、舞动。穿上运动短裤,她也一步步找回了和身体的信任关系。

“那不是回到从前的自己,而是成为一个新的我。”简苑玲说,现在的她,比起事件发生前,更了解自己的能与不能,也更有智慧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境遇。

Lia重拾自信的转捩点,则要从男友手臂上“火海人鱼”刺青说起。

刺青类似疤痕,但是一个人能自主选择的印记。由于胸前的疤痕显眼,Lia长久以来出门习惯穿高领衣物,男友则尝试鼓励她,不再只用布料来遮眼,而是用自己的创作去拥抱。

他替她找寻适合刺青的风格与师傅,“这过程不容易,原因是对刺青师来说,烧烫伤后的皮肤凹凸不平,连要画一条直线都不容易,是满高难度的操作。”直到2020年,Lia在胸前刺下人生第一个刺青——玫瑰、十字架与翅膀。

“我是基督徒,十字架是我的信仰。玫瑰是点缀,也是伤口的颜色。翅膀则象征重生。”她说。

刺青不久后,Lia接到一位摄影师的联系,对方希望以她为创作主题,“不是想记录创伤,而是想记录创伤的重生。”

摄影师的提案几乎触及Lia内心最深处的脆弱,拍摄将全裸进行,这代表她将在镜头前,完全展露自己被火吻过的身体。但在家人与男友的支持与陪同下,她在镜头前打开心房,那套作品最终在社群上引发广大关注,不只公开展览,也被多家媒体报导采访,“连朋友在飞机上也看到我的影像。”

透过刺青、影像,她理解疤痕不只“伤痕”,也能转化为自己想留下的印记。

黄诗亭与她的好友。摄:陈焯煇/端传媒

找回力量

回首十年复原之路,这段过程不只是身体与生理的修复,也是关乎内在与心理的和解。重新站起来的她们,如今不约而同地,正以自己的专长与技艺,成为帮助支持他人的人。

黄诗亭成为一位美甲师,开设一间友善烧烫伤者的美甲店。她说,烧烫伤之后,很多人会把美感与装饰视为“奢侈”,但对她而言,让伤友的指甲“漂漂亮亮”是一种很真实的心理疗愈,“很多伤友因疤痕增生,手指会容易变形、指甲歪斜,不太敢去外面做美甲,怕被拒绝或让店家觉得麻烦。”她说,“可是我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是一点仪式感,一点被理解的感觉。”

她为伤友调整美甲工具、减少对伤口的刺激,许多客人是第一次在受伤后把手交给别人。在为他人修整指尖的那段时间,也让她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内在。

Lia则成为一位纹绣师。纹绣是一种美容技术,常见于雾眉、飘眉、绣唇等,但Lia特别常协助伤烫伤友或脸部创伤的伤者们,这些个案多半是因火灾、气爆或意外事故导致颜面皮肤受损的人。

“很多人不接伤友的案子,因为很难做,也很容易出问题。”Lia坦言,伤友的皮肤与一般健康皮肤相比,因长期反复愈合,可能无毛孔、表皮薄等,稍一施力过重,色料就无法均匀绘制,也容易导致破皮或组织发炎。

“我自己走过那段,知道皮肤是怎么长出来的,从没有肉,到冒出第一层膜,再到真皮、表皮,我每一层都记得。”她对组织生长的细节记忆,不是从书本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生命累积而来,因为这份理解,伤友会主动来找她,“因为知道我真的懂他们的皮肤。”

由于纹绣不同于刺青,非永久性的,客户一至两年又会回到她的工作室重塑,也因此,Lia在工作过程中也见证许多伤友的变化,“我会看到每次回来的状态,有的人从很负面、对人生没有期待,但几年后整个人心态好到我都想向他看齐。”Lia说。

这种看著彼此逐渐步上正轨、找回力量的时刻,对她而言,不只是职业的回馈,也是一种伤后情感的延续与支撑,“伤友和伤友之间,是有一种特别的感应的。”

简苑玲腿上的疤痕。摄:唐佐欣/端传媒

你不是一个人

这些助人的行动,或许不像医疗般直接治愈伤痕,却能疗愈人心。透过陪伴、理解与服务,他们告诉那些曾经困在黑暗里的人:“你不是一个人,我也走过那里。”

给予支持的人,可以是伴侣,可以是家人,也可以是与自己没有血缘、没有亲密关系的人。

对Lia而言,最大的支柱就是男友,“家人是没得选的,可是爱情是。”男友在她身边,从烧伤初期的照护、复健日常到后来的情绪照应、彼此扶持,那份爱不只是来自责任或义务,而是一种能带来安全感、让人敢於坦露脆弱的情感。

黄诗亭则说,走过灾后,她感觉人生像被洗过一轮牌——留下来的,是那些真正珍惜自己的人。除了先生之外,她还与ICU病房时期的一位护理师变成半路认的姐妹,甚至成为她婚礼上的伴娘。

简苑玲说,过去十年,伤后的每一段关系、每一次相处的体验——从亲密关系、伴侣、家人到朋友的陪伴,甚至社会上任何一个与你无关、却释出善意与同理的人,都是支持著伤友重建人生的支点。

“伴侣关系不是一切,但一张网里每一个节点,都有可能在你低潮时接住你。”她说,每一次日常中同理的感受、被拥抱的温度,都是在接住每个仍在复原之路的他们与我们。

2025年6月27日,台北,简苑玲与荷光性咨商性健康联盟举办“炽热人生灵魂再生”展览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