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十歲了,邀請你填寫 2025 年度用戶調研問卷,讓我們更了解你的需求,一起走向下一個十年。
- 完成問卷即可獲得十週年電子書、年度調研視覺化報告
- 前 100 位完成的讀者,將獲得「一年份尊享會籍」或等值禮物卡。
- 隨機再抽 100 位用戶贈送相同福利。
因半年前與外國人發生「不正當交往」,一名大連工業大學在校女生被校方實名通報「擬開除學籍」。這份通報及女生姓名被多家內地媒體轉發,相關微博話題最高閱讀量超過3億次。與以往多由網民自發情緒驅動的輿論不同,此次大規模的網絡「圍剿」中,專業媒體也成為網暴鏈條的一環,折射出性別對立、民族主義之外,大陸輿論場中另一標誌性趨勢。
7月8日,大連工業大學學生工作部官網發布《關於擬給予李XX同學開除學籍處分的公告》,在公告標題和正文中公開李某某全名,稱其於2024年12月16日的不當行為造成惡劣影響,擬予開除學籍處分。
五天後的7月13日,這份公告突然被廣泛報導,澎湃新聞、新京報、中國新聞網、封面新聞等多家媒體紛紛轉載。據可見信息,中國新聞網以微博轉載時率先在標題和正文中使用李某某全名,並以主持人身份創建話題標籤 #大連工業大學擬開除李XX#,推動該話題登上熱搜。
社交媒體用戶很快將通告與烏克蘭職業電競選手、昵稱「Zeus」的達尼洛·伊霍洛維奇·特斯連科(Danylo Ighorovych Teslenko)去年12月16日在上海比賽期間,發佈在其擁有約4.3萬訂閱者的Telegram頻道上的一段視頻聯繫起來。
儘管原視頻已刪除,但網上流傳的視頻顯示,特斯連科與一名中國女性同框,兩人似乎身處酒店房間,畫面中未出現明顯的性行為。

與此同時,大量未經證實的信息迅速湧現並發酵,#出軌Zeus女生被學校開除#話題迅速登上熱搜榜首。事件在社交平台上被描述為「女方已有男友,出軌已婚的特斯連科」,諸如「Zeus稱中國女性為Easy girl(易得女孩)」「Zeus稱中國女孩一天就能被征服,比巴西牛排還廉價」等缺乏證據的流言也在網上廣泛流傳。
輿論場隨之激烈分化:一面是大量網友支持學校的處分,指責女生私德有失,認為她的行為「讓外國人覺得中國女孩廉價」「已涉及國家榮譽」,學校有權依規「激濁揚清」;一面則有聲音強烈反對,對學生在遭受隱私侵犯和網絡暴力後,學校竟以「國格」為由切割並公開實名通報感到震驚,認為這無異於公開羞辱。
所謂「國格」,源於《大連工業大學學生違紀處分規定》第十九條第六款,即「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有損國格、校譽的,視情節給予記過及以上處分」。
事發後,多位法律界人士發聲質疑校方做法。北京市中盾律師事務所律師何延接受封面新聞采訪時稱,學校公告存在援引法律條款錯誤。真正適用於「開除學籍」的應是《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五十二條,該條僅針對嚴重違法、嚴重作弊、嚴重擾亂秩序等八類行為。
北京大學法學教授趙宏則批評,該校違紀規定除了「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外,還將「未婚性行為」「收藏、觀看淫穢書刊、雜誌、視頻」等列為處分事由,如同「石器時代的校規」,既嚴重違反相關上位法(註:法律效力位階更高的法律),更粗暴干涉學生的基本權利。
「真正有損國格的,是用陳腐道德誡命、無端剝奪學生權利的教育機構,」她強調。
社交平台上的部分反對者則用更戲謔的方式回應:既然女性的身體關乎「國格」,那麼月經成了「國潮」,陰道成了「國道」,「國潮來襲」「劣質衛生巾讓國格起痘」等調侃言論被廣泛轉發。
「這是一種榮譽謀殺,」多年從事性別平等教育、參與編寫媒體性別議題報導手冊的性別公益媒體創辦人陳女士對 BBC中文表示,事件背後反映了中國社會對「浸豬籠」式行為的熱衷,也即西方語境中的「獵巫」,「對女性的道德貞操審判熱情促成了這件事走上熱搜。」
多名網友亦指,事件如同被製造的厭女狂歡,充滿拼湊的謠言:例如「中國女性像巴西牛排一樣易得」這句話實際出自一名美國博主,網傳的多段露骨視頻則是剪輯合成。至於「女生拿著男友的錢來上海」、甚至女方是否有男友等細節,至今仍無實證。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事件中媒體的角色備受關注。
「以往的網暴多屬於網民自發的情緒宣泄與狂歡,即便有自媒體的推波助瀾,也多是民間力量的疊加;但對這名女生來說,學校公告直接公布其全名,再加上個別影響力大的媒體轉發,才導致了傷害持續升級。」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陳碧撰文稱,「這種從私人領域被強行拖入公共視野,並遭受持續性、群體性惡意對待的經歷,呈現出和以往的網暴事件不一樣的走向。」

媒體何以成為網暴一環
大連工業大學事件中,媒體飽受批評的問題有三:無腦轉載、左右互搏、有意製造黃色新聞。
「今天的社交網絡,熱搜第一位掛著她的真姓大名,多家媒體直接跟著一起發受害者名字。堪稱一種『賽博遊街』。請問新浪微博編輯和部分新聞媒體,你們的媒介素養和新聞倫理是被埋了嗎?」一家自媒體在事件曝光當晚寫道。
輿論迅速發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多家媒體大規模實名轉發學校公告。除中國新聞網外,北京日報、南方週末、新京報等媒體也曾在微信或微博等平台實名轉載(註:後來多已修改)。截至發稿時,仍有大眾日報、合肥晚報、環球網等媒體在公眾號標題顯示女方姓名。
截圖顯示,中國新聞網主持的微博話題#大連工業大學擬開除李XX#中直接使用了女方全名,並有83家媒體跟進發文。被指違反新聞倫理後,中國新聞網進行多次編輯,從最初的全名到「李某X」、再到「李某某」,直到第7次修改時,微博正文和圖片才完全匿名,此時距其發布原微博已過去超10小時。
此外,河南省委宣傳部主管、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大河報》7月13日在微博上稱「兩人當時均非單身狀態」,並帶上#出軌Zeus女生被學校開除#話題,無異於以官媒身份來坐實「出軌」的流言。
極目新聞7月14日凌晨在微博發布視頻,引用律師觀點批評校方侵犯隱私,但同一時間,其微信公眾號仍在公告消息中露出女方姓名。
一名曾在知名財經媒體工作的前熱點編輯對端傳媒分析稱,在這次傳播鏈條中,媒體未必蓄意炒作,更可能是出於「無腦轉發」的慣性。「學校未作匿名處理,加上最早發布的白名單媒體直接全名轉發,後面媒體跟著抄,接著就是一場無腦轉。」
所謂「白名單」,指的是中國網信辦公布的互聯網新聞信息稿源單位名錄,即被允許作為轉載來源的媒體。實際操作中,各機構都有自己的「對標媒體」。此次實名轉發的封面新聞、大象新聞、環球時報和中新網等,都是國內熱點編輯常用來參考的機構。
「熱點編輯在操作中更傾向於看見合規的、常參考的就無腦轉,因為這樣一般不會被問責;反而是跟進得不及時會被領導追究。」他說,「這種快轉一片錯的現象可能每天都在發生。」

如果說媒體在微信、微博平台上主要爭議集中於「實名」問題,在抖音等短視頻平台上則更顯「擦邊」。
例如,法治日報在抖音視頻標題中實名點出「被曝光不雅視頻,大連工業大學學生李XX擬開除學籍」,並插入泄露視頻的截圖,僅給女方臉部簡單打碼。部分地方性媒體甚至直接插入打薄碼的原視頻,配以「初次見面即發生關係」「中國女孩一天被征服」等聳動性文字。
而在視頻網站Bilibili上,河南廣播電視台旗下的大象新聞于7月13至14日就「李某某擬開除學籍」「律师称李某某是受害者」「烏克蘭男子闢謠」連發三條視頻,三條視頻均插入泄露視頻,女方臉部均僅以薄碼處理。
端傳媒另從多名陸媒記者處了解到,去年8月起,中宣部開始對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的全媒體傳播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媒體App和「兩微一抖」(註:微信、微博和抖音)的點擊量被納入重要考核指標。目前,中宣部會定期進行內部流量排名,媒體「流量考核」壓力不斷加碼。
在此趨勢下,除了熱點轉載,「短視頻化」「切片新聞」也愈發受媒體追捧。據自媒體毒眸此前報導,前述大象新聞今年6月在B站迅速走紅,證實源於黃楊鈿甜「天價耳環」事件期間連發16條追蹤視頻,吸引了大量關注。與之對比,媒體第一現場的視頻和報導正大幅萎縮。
「本事件發酵之後,幾乎沒有專業媒體進行事實梳理和證據確認,隨後的各種評論都只能自說自話。由於隨時更新的事實碎片都可能使得評論出現錯誤和疏漏,導致了公共討論嚴肅性的消解。」陳碧感嘆。
事發後的週日,特斯連科在社交平台 X 發文澄清,稱自己完全單身,沒有妻子或家庭,也從未說過「中國女孩 easy」,並強調尊重中國及其文化。但此時,女方個人信息曝光、相關謠言廣泛流傳的事實已難以挽回。
@Kim 沒錯。這個曠課被開除的說法甚至是網民的「傳言」然後嘗試去腦部的。跟出軌,‘用男方的錢買機票到上海’等等傳言是一個性質。甚至女主本人是死是活其實也沒人確定。
如果是因为旷课或者别的任何原因而开除,通告可是一点别的事都没说啊。准确来讲甚至连一夜情的事都没说。作为大学和媒体的机构们还是一点担当都没有。
曠課開除便說曠課吧,扯甚麼國格呢
大背景是近幾年民粹主義主義興起,男性對於女權運動,女性主義的鼓吹者的敵意與衝突在愈演愈烈的同時也更加有組織。現在可以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看到這類帳號。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反建制的民粹力量,對於「司法,輿論系統偏向女性」的行為感到不滿。
至於何律師的說法,可以對應前幾年復旦大學學生嫖娼被行政拘留後,大學公開姓名被開除案件的判例:
2022年11月,上海市靜安區法院一審宣判。法院認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所指的情節嚴重、性質惡劣是對學生違紀行為性質的判斷和評價,而《治安管理處罰法》中所涉及的情節嚴重,為公安機關適用《治安管理處罰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時進行裁量的基準,兩者並無關聯性且本質不同,學校《處分條例》不存在綱目衝突、違反《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情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原文網址: 嫖娼遭開除及實名通報 復旦大學生質疑處分過重告學校 二審宣判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0677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文中也忽略了一個常見的支持學校決定的說法:之所以學校需要公布學生姓名是因為女學生缺席曠課,失去聯絡,學校被迫以公示的方式公告處分決定。
絕大多數的評論與報導,不論是支持還是反對的都沒有看過涉事的視頻。支持學校決定的自不必言,即使是反對的也是。很多辯護者都是以女方出軌/介入他人家庭作為前提作出討論,其實也是挺可笑的。
是嫌中國生育率太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