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AI崛起工作變少、貧富差距擴大,「全民基本收入」是人類存續關鍵? 目前形形色色的工作未來如果只需要30%的人力,其他70%的人要做什麼?如果說,從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國家的主要使命之一是在「創造就業」,那麼面對21世紀的未來,尤其在先進國家,主要任務可能變成「維持低就業」。
評論|「北京切除」輿論走到尾聲,一場新社會工程悄然展開 除非再遇到什麼突發情況而再次吸引眼球,「北京切除」作為2017年的一樁公共事件已經接近尾聲。值得我們追問的是:關於「北京切除」,我們的討論是否到位了?
評論|阮慶岳:百歲貝聿銘──莊重的藝術家,還是靈活的推銷員? 貝聿銘能宜人宜時的柔軟,是他絕對天賦的優點,卻也可能正是使他的整體建築生涯,過於偏重外象的話語敘事傳達,因而彷彿有着缺乏真正核心信仰的遺憾。
評論|覃炳鑫:新加坡《人為破壞法》,以羞辱作為政治工具 早前,新加坡人權工作者范國瀚(Jolovan Wham)把兩張標語用膠帶貼在地鐵列車內的牆上示威抗議,被新加坡總檢察長辦公室於11月28日以「人為破壞」罪起訴。
評論|正視國族史觀:香港昔日奇蹟,是「背靠祖國」,還是「背靠大英」? 《中國人對香港的「集體回憶」是如何形成的?》一文刊出後,引來不少正反兩面的意見。不過,正如筆者在前文提及,任何國族史均有偏頗和主觀之處,因此無論是中共式的國族主義論述,還是「大香港」式的歷史論述,都是筆者批判的對象……
評論|趙楚:朝鮮半島威懾博弈升級,中國應拋棄模糊戰略 中國堅決反對半島「生戰生亂」的政策,隱含對美國戰爭決策的牽制,暗示一旦戰爭爆發中國可能採取意外的政策轉向。從目前事態發展看來,這種戰略模糊絲毫無益於緊張情勢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