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面對共同敵人,和解好嗎?」──談香港民主運動的「敗局困境」 如果非建制派能夠衷誠合作,在議會選舉的整體席次將會更多,為何他們不這樣做?既然有共同敵人,為何他們總是不能策略性地合作?除了根本性的意識形態不同外,有沒有其他原因?
評論|劉奇峰:斯里蘭卡──印度洋上的戰略競逐,和微妙的中印情結 夾在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之間的斯里蘭卡,對這兩個影響該國命運的大國有着微妙的情結。如果說斯里蘭卡是印度的台灣,那中國和斯里蘭卡的關係,則極似美國之於台灣。
評論|李立峯:雨傘運動,香港社會發展的另一次關鍵事件 在後雨傘的幾種趨勢交錯之下,香港社會出現了港獨議題的冒起及政府對其作出的大力打壓、抗爭運動力量減弱、民意持續兩極化,以及社會動員與反動員之間的對立的激化。
評論|《火與怒》:政治八卦 道出特朗普對華「變臉」原委 如果說對特朗普智力和精神狀態的質疑還流於口舌之爭,那麼該書真正最具殺傷力的,是確認了坊間傳言已久的白宮激烈內鬥——雖然僅来自班農派的視角。特朗普對華態度變化前後的鷹鴿角力,也從中可見端倪。
評論|陳純:四個視角,看中國施派的誤讀與反西方現代性使命 我對從學術上指出中國施派的各種誤讀和濫用已經不抱任何激情,因為正如我在《施派的危險性,以及知識分子的限度》一文中說到,中國施派是一群不惜扭曲一切學術理論來實現其政治目的的「縱橫家」。
評論|黃星樺:不在場的網民如何成為群交派對的「受害者」? 就復仇式色情來說,「復仇」的先後順序其實是倒過來的:有裸照當然要先睹為快,至於自己為什麼有資格傷害別人,理由隨後再找就行。反正加諸女人的罪名俯拾即是,撿也撿不完。再不濟,網民還可以說:「誰叫她要拍呢?」
評論|芳華、通三統與1980年代——中國記憶戰火中的左右之爭 在《芳華》的解讀中,前三十年與後三十年「和解」了,兩者不再是前後衝突互為對手,而是被1980年代中介,而「打通」了。也許,「打通」正是當下這個時代記憶政治的統治方向。
評論|《火藥時代》——天朝無戰事,落後的關鍵 法國大革命戰爭與拿破崙戰爭來到了最高點,使整個歐陸在十八、十九世紀之際被攪得天翻地覆,同時間歐洲的軍事革新卻加速了,而中國的軍事革新在清朝大和平時期減緩,成為日後軍事水平落差的關鍵。